第289章 机械大师王徵

(干货最多的一章,作者收集历史资料,多方印证,只为华夏科技正本清源,找回民族自信。)

祖冲之是谁?

李弘贞可太熟悉了。

那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算出圆周率π的数学大师,同时他还是《大明历》、水碓磨、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的发明家。

这些成就得益于,他的祖辈都在刘宋王朝担任掌管土木工程的官员。

如此看来,具备蒸汽动力的火船,出自祖冲之之手好像也没有丝毫违和感?

只是李弘贞所处的那个时代,学术话语权被西方掌控,以致于看待中国历史处处充满了和科技搭不上边的违和感。

张鉴继续讲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据说当年驱动宝船的蒸汽机,被设置在船舱尾部,需要几十名船工负责轮流加煤炭和水。

那个地方闷热潮湿,燃烧的煤炭所产生的毒气让船工苦不堪言。

每一次出海,就有上百名船工患上不同程度的肺病。

工钱虽然给得多,但国内的船工也渐渐没人愿意干。

永乐皇帝驾崩后,马上就有朝臣借用船工患病的事做文章,说什么蒸汽机烧煤残害良民,有伤天和,有违明君圣主的形象,要求洪熙皇帝下令叫停郑和出海。

还言称皇帝不能与民争利,应该开放自由贸易市场,海贸生意不能由皇帝一家垄断。

明宣宗继位之后,也派郑和开着宝船出海过一次。

可当郑和去世后,这个项目也被文官叫停了。

之后明朝每任皇帝都再也没机会派太监出海搞贸易,这块蛋糕完全被民间贸易组织垄断。

听张鉴讲完明朝蒸汽机的历史,李弘贞大致明白蒸汽机无法在明朝普及的根本原因。

如果他刚穿越过来,肯定会痛斥大明君臣专注于搞内斗,不重视科技革新。

可他跟很多官员接触过后,就再也没有这种片面的想法。

蒸汽机无法普及,原因无非以下三点。

一,君臣之间的政治利益斗争,使得技术被胜利方垄断并雪藏。

二,烧煤技术不过关,难以在民间普及,也难以用于航海船上。

三,在生产力都依靠人工的时代,自动化的蒸汽机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

想通了此关键,李弘贞感慨说道:

“多好的一门技术,竟然没能普及到民间!”

“如果我大明朝能够做到君臣一心,携手发展机械技术,我朝国力还能更上一层楼。”

说着,向张鉴行礼,无比郑重的说道:

“湛川先生,李某愿花重金求购蒸汽机图纸,用于发展工业生产,还请先生成全李某一片赤诚之心。”

然而张鉴却摆手拒绝:

“如果你要把蒸汽机普及到民间,恕老夫不能成全你。”

“为何?”

张鉴迈步走出工作间,捋着胡子沉声道:

“你以为朝廷不想把先进技术普及到民间吗?”

“错!这里面涉及到诸多利益纠葛,贸然普及会造成许多无法估量的祸患。”

“讲个很简单的例子,你们都知道江南盛产丝绸,仅常州一城,就有20万台织机。周边的农村妇女都去当织工,凭妇女一人就能养活一家老小。在家种地的男人,辛辛苦苦干一年,反而还抵不上家里的女人干两个月。”

“如果用蒸汽机代替了人力,你好好想想,江南得多少妇女失去生计,得有多少家庭被饿死。”

“不是朝廷不肯革新技术,而是不敢让妇女失去生计,最终酿成民变。”

“老夫知道你是军户出身,读书并不多,但你如果读过《中庸》,便能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朝廷也是经过多次权衡利弊,才会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么一种做法。”

之前就听徐元泰提过这个问题,当时的李弘贞还没有能力解决技术革新带来的失业问题。

但现在他已经有了破解这道难题的能力。

“先生不用担心我会滥用技术,造成大量工人失业。”

张鉴双眸微跳,好整以暇的问:“哦!那你说来听听?”

李弘贞抬手做请道:“请先生随我回到客厅,晚辈再慢慢讲给您听。”

众人回到客厅,李弘贞把送礼的蛋糕摆到茶几上。

用刀把蛋糕切成三份,并且毫不避讳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