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历朝历代的大奉常,只需负责皇家祭祀或者偶尔应皇帝要求,向神灵求福消灾。
可明秦的大奉常除了上述所说,还要负责英灵殿的管理和日常维护。
每逢节日,还要在英灵殿举行简单祭礼,365天还要保证祭祀殿中的香火不断。
小主,
有专人看着这些燃香,保证能第一时间续上。
这也让九里山终日弥漫着香灰的味道。
能用在英灵殿的香烛,当然不是啥普通的,都是上供皇室,加了各种香料的那种。
所以味道反而不呛人,还有些好闻。
这里不属于帝国任何一家宗教,帝国也没有国教一说。
帝国不反对民间的宗教信仰,但国之礼祭从来不给这些人插手,就连本土道教都不能。
按兴武帝当年的说法,战死的英灵都是享凡俗香火,立神明之位!
英灵殿里的已故将士,那都是帝国的神明,不是哪家哪教可以供奉的。
当然你也可以来祭祀,但只能像普通百姓一样,而不可以主持祭礼。
灵位放好以后,英灵殿还要敲响位于陵园中央的大钟,样子就是放大几十倍的编钟。
咚~咚~咚~
钟声有指引和安抚亡魂的意思。
迎灵完毕,接下来就是伤殁司的工作了。
首先要给每位家属发放“丹心报国”的牌匾。
然后就是抚恤和统计工作,还有需要伤殁司抚育后代的工作。
在发放牌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太原府一户人家,已经得到了5块“丹心报国”的牌匾。
按家里人述说,他家太爷爷的太爷爷的太爷爷,跟随兴武帝北伐战死沙场。
之后就是隆昌帝时期的老祖宗,在开阔吕宋宣抚司的时候战死。
接着是七年战争时期的太爷爷牺牲在了东南亚。
这户人家唯一男丁的父亲则是在三省之战中牺牲。
这次是他的哥哥,而他自己也考入了帝国陆军大学,正准备追寻先辈的道路参军。
兴武帝时期的“丹心报国”牌匾,早已腐化的字迹都有些模糊。
听闻此事的德康皇帝,专门手书一张“传世忠烈”的书法裱起来,由伤殁司的人送给了这户人家。
百姓是值得敬仰的,虽然他们普通,却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