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院长庇护渡难关

在凌云书院的权力中枢,院长办公室静谧而庄重。高大的书架摆满了古籍经卷,弥漫着浓厚的墨香。阳光透过雕花窗户,洒在古朴的书案上,映照出院长宋濂那深邃而坚定的目光。

此时,学监周大人正满脸阴沉地站在宋濂面前,心中既恼怒又有些忐忑。他一心想着讨好太子党,打压林羽,却没想到诸事不顺,反而惹得一身麻烦。

“院长,林羽此人在书院肆意妄为,倡导那些离经叛道的新学思想,已然扰乱了书院的正常秩序。若不加以严惩,恐怕会坏了书院多年来的风气,还望院长能将他逐出书院。”周大人微微躬身,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宋濂轻轻放下手中的书卷,抬起头来,目光平静却又仿佛能洞悉一切。他看着周大人,心中暗自思忖:周大人如此急切地要赶走林羽,背后怕是有太子党的影子。但林羽的新学思想,他也有所耳闻,并非毫无价值。

“周大人,林羽倡导新学,虽与传统学问有所不同,但你所言‘离经叛道’‘扰乱秩序’,可有真凭实据?”宋濂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威严。

周大人心中一紧,忙说道:“院长,林羽在书院里四处宣扬他的新学,引得许多学子心思浮动,不再专注于圣贤经典。而且,他还多次与书院里的夫子发生争执,这难道还不算扰乱秩序吗?”

宋濂微微皱眉,说道:“学子之间对学问有不同的见解,相互探讨争论,本是常事。这也能激发他们的思考,促进学术的进步。林羽的新学思想或许新颖,但也不能就此断定它毫无益处。”

周大人见宋濂并不认同自己的观点,心中有些着急。他向前一步,说道:“院长,林羽的新学思想与我们的传统学问背道而驰。长此以往,学子们会对圣贤之道产生怀疑,这对书院的传承和国家的教化都极为不利啊。”

宋濂轻轻摇头,说道:“周大人,时代在变,学问也不应一成不变。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林羽的新学或许能为书院带来新的活力和思路。”

周大人心中不悦,但又不敢太过放肆。他咬了咬牙,说道:“院长,我明白您求新求变的心意。但林羽的行为已经引起了许多夫子和学子的不满。若不将他逐出书院,恐怕难以平息众怒。”

宋濂目光犀利地看着周大人,说道:“周大人,莫要拿‘众怒’来压我。我身为院长,自会权衡利弊,做出公正的判断。你说许多夫子和学子不满,可曾做过详细的调查?还是仅仅听信了一些片面之词?”

周大人被宋濂的目光看得有些心虚,他低下头,说道:“这……我也是听一些夫子和学子反映的。”

宋濂微微叹息,说道:“周大人,身为学监,处理事务应秉持公正、严谨的态度。不可偏听偏信,更不可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错误的决断。”

周大人心中一惊,他听出了宋濂话中的深意。难道院长已经察觉到了自己与太子党的勾结?他不敢再多言,只是默默站在一旁。

宋濂站起身来,缓缓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书院景色,说道:“林羽这孩子,我也有所了解。他聪慧过人,对学问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他倡导新学,并非是为了扰乱秩序,而是想要为书院的学子们打开一扇新的知识之门。”

周大人忍不住说道:“院长,林羽的新学思想太过激进,万一……”

宋濂打断他的话,说道:“周大人,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改变,就拒绝新的事物。新学思想或许会带来一些冲击,但也可能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打压。”

周大人心中虽不情愿,但也不敢再反驳。他只能说道:“院长所言极是,只是此事还需慎重考虑。”

宋濂转过身来,看着周大人,说道:“周大人,我意已决。林羽不能被逐出书院。我会在书院议事厅中,与众位夫子一同探讨此事,让大家充分了解林羽的新学思想,再做定夺。”

周大人无奈地点点头,说道:“是,院长。”

几天后,书院议事厅内气氛凝重。一众夫子围坐在一起,面色各异。宋濂端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众人,说道:“今日召集诸位夫子,是为了商讨林羽倡导新学一事。想必大家对此都有所耳闻,如今就各抒己见吧。”

一位年长的夫子率先站起身来,他名叫陈景,学识渊博,在书院中颇有威望。陈景微微躬身,说道:“院长,林羽的新学思想虽有新奇之处,但终究是旁门左道。我华夏千年传承,圣贤之道博大精深,岂是这些新学能比的?若任由林羽在书院传播新学,恐怕会误导学子,让他们迷失在这纷繁复杂的思想中。”

宋濂微微点头,说道:“陈夫子,你所言不无道理。圣贤之道确实是我们的根基,不可动摇。但新学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林羽的新学涵盖了诸多领域,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这或许能为我们的学子带来新的启发。”

小主,

另一位年轻的夫子名叫赵铭,他站起身来,说道:“院长,我倒觉得林羽的新学思想有其独特的魅力。如今时代变迁,我们的学子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学问。新学能让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或许会有很大的帮助。”

陈景听了,不悦地说道:“赵夫子,你年纪尚轻,阅历不足。这新学看似新奇,实则会扰乱学子们的心智。我们的学子应专注于圣贤经典,修身养性,方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赵铭微微涨红了脸,说道:“陈夫子,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用老眼光来看待新事物。林羽的新学并非要取代圣贤之道,而是与传统学问相互补充。我们应该给学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去了解和选择。”

一时间,议事厅内争论声四起。支持林羽新学的夫子和反对的夫子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宋濂静静地听着众人的争论,心中也在权衡着利弊。他深知,这不仅仅是关于林羽个人的去留问题,更是关乎书院未来发展方向的抉择。

这时,一直沉默的李夫子缓缓站起身来。李夫子就是曾与林羽在讲学堂激烈争论新学的那位顽固老学究。他看着宋濂,说道:“院长,林羽的新学思想我曾亲身领教过。他的那些言论,与我们的传统观念相差甚远。我担心,若让他继续在书院传播新学,会破坏书院的学风,让学子们误入歧途。”

宋濂看着李夫子,说道:“李夫子,我理解你的担忧。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改变,就拒绝新的思想。林羽的新学思想虽有争议,但我们可以引导学子们正确看待,让他们在学习传统学问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新的知识和观念。”

李夫子微微摇头,说道:“院长,我只怕这新学一旦开了头,就如洪水猛兽,难以控制。”

宋濂微微一笑,说道:“李夫子,我们身为夫子,肩负着教导学子的重任。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应该相信学子们的判断力。只要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新学也能为书院带来积极的影响。”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宋濂突然想起了林羽曾在一次与他的交谈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新学应用的设想。那些设想让他看到了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