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因他喜怒哀乐,因他爱恨嗔痴

杜少康尴尬笑道:“嘿嘿...叔白误会了,这只是制造大块琉璃的机械。还有两种琉璃古法,纯手工做的。”

什么?还有纯手工做平板玻璃?

李弘贞彻底不淡定了,赶忙催促杜少康让工匠现场表演。

那个转让技术的玻璃商家,售后服务做得很到位。

不仅把三种生产平板玻璃的技术合盘相让,还派来几个手艺精湛的老工匠,来进行技术指导。

第一种生产平板玻璃的手法,比较原始。

就像图片中,把一坨软化的玻璃浇在平面上。

再用特定的工具将其压平。

最后用一把铁铲,将其转移到别的地方等待冷却切割。

不过这种做法无法保证每块玻璃的厚度是一致的,因此大多会制作成带花纹的容器。

看完,李弘贞无语了。

这不就是被老外吹上天的威尼斯古法玻璃吗?

第二种方法跟制作瓶状玻璃的方法类似,比较复杂一些。

工匠会把吹管的末端,插入装有熔化硅砂的熔炉中,蘸取少量玻璃溶液。

然后将其放在衬有厚纸的模具中旋转成圆形,接着再吹管内插入一根金属针,在玻璃溶液中穿出一个空气通道。

在吹气塑形的环节中,还要不断把玻璃放入炉子中加热。

直到把玻璃吹成椭圆状,就利用重力摆动,让玻璃溶液下垂拉长。

接下来是最考验技术的开孔环节。

工匠会把玻璃的前端,用喷火枪烤制,使玻璃内部的空气膨胀。

就像把塑料瓶放在打火机上烤,直接烤出一个破洞出来。

待玻璃冷却后,用切割石片在末端划出一道口子然后敲碎,就成了一个玻璃管。

最后一步是把玻璃管送入烤炉加热软化,再用特制刀具切开,经过两刻钟的高温软化,整块玻璃在重力的作用下,慢慢成了平面状。

这期间还会用熨斗在玻璃表面上来回推平,直至达到满意的厚度为止。

看完第二种平板的玻璃做法,李弘贞都无力吐槽了。

前世他看过洋鬼子出过一期纪录片,自诩自夸教堂用来装饰的彩色玻璃,就是用这种古法制作的。

第三种平板玻璃的制作方法,让李弘贞仿佛看到一种“现代机床”的错觉。

就是把一大坨软化的玻璃,放在平台上先压平,再用人力操控输送带,送入轧压机中压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此往复来回压几次,等冷却后切掉边缘,就成了一块玻璃窗大小的四方形尺寸。

而且这些工匠对玻璃的厚度,有着一种熟能生巧的精确把控。

李弘贞专门弄了把尺子去测量,得出的结果是每块的厚度在5毫米左右,且误差不超过0.5毫米。

见此情形,李弘贞是彻底跪服了。

他万万没想到,明朝人对精密机械的运用,竟然达到如此先进的地步。

不过转念一想,这一点也不奇怪。

前世的荧幕上只要播出中国古代的电视剧,都是科技落后、生产力单一、思想保守、百姓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朝堂衮衮诸公只会之乎者也。

得益于这些电视剧长年累月的给民众洗脑,久而久之,便在人们心中造成一种固有印象。

历朝历代为了维护皇权,都在愚民统治,这导致古代人思想保守、科技落后。

所以华夏文化全是糟粕、华夏文明是垃圾。

西方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我们应该一起跪舔西方。

然而,真相却很打脸。

李弘贞来到明朝之后,见过古人的钻探技术、能织出花纹的织布机、虹吸原理的灌溉设备,太多太多了。

还有刚才用来开孔的喷火枪,据说这玩意早在宋朝就有了。

宋朝《武经总要》的猛油火柜

这种水平放到整个古典时代,已经算是工业巅峰了。

如果此时再给明朝人一盏照亮未来的明灯,比如把蒸汽机和电力搞出来。

那么他们肯定会脱离原来的发展轨迹,分分钟升级为工业文明。

看完整个玻璃生产过程。

李弘贞和杜少康要了一批工匠,让他们去四海镖局先布置一间玻璃小作坊。

等他回去后,到时候就要开始研究玻璃镜子。

中午宴会的时候。

陈怀安看秦良玉一直板着脸默默吃饭,李弘贞也一直把她晾在一边当空气,就知道两口子又闹别扭了。

于是在散宴后,独自找到正在散步的秦良玉,想当一回和事佬。

“冒昧打搅秦小姐赏花,在下看您一直闷闷不乐,莫非又和夫君发生口角之争?还是发生什么大事了?”

秦良玉酸溜溜的说:“没啥大事,不过是我相公心里有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