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叔回来啦,嫂嫂这套裙子好不好看?”
李弘贞没好气道:“大嫂别扭了,当心腰椎盘突出。”
潘云瑶臭不要脸回道:“哎呀!小叔说啥子浑话呢。你大哥老喜欢看我扭了,现在不练习,将来死后怎么见你大哥?”
李弘贞也不惯着她,竖起大拇指说道:
“行行行!你厉害,有种今年清明到我大哥坟前扭给他看,看族里的人不骂你才怪。”
听得出来,小叔的话中似有埋怨之意。
潘云瑶顿时想起小叔今日好像去了县衙交地税,肯定被秦葵训了一顿。
“小叔啊,是不是亲家公又让你传话,让我收敛一点?”
李弘贞黑着脸说:“我姐上次不是警告过你一次了吗?你干嘛还要勾引小舅子。”
潘云瑶耍赖道:“小叔别冤枉我呀,人家贪图我的美色,跟个痴汉似的老往咱家里跑,这也不能怪我呀。”
“行啦,我不跟你掰扯,人家已经被他爹打发去跑镖了,以后家里再也没有痴汉贪图你的美色。”
潘云瑶这时提起儿子上学的事。
“诶!小叔啊,你啥时候给仔仔找个夫子,让仔仔能到学堂读书啊。这件事年前我就在信中跟你说了,等你回来后又忙里忙外无暇顾及家里。我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便带着仔仔四处抛头露面。秦家对我有意见,就更指望不上了。”
这种事李弘贞自然是满口答应:
“大嫂放心,这件事包在我身上,再过几天我就亲自带仔仔去拜访夫子。你只管准备好束修即可。”
潘云瑶闻言笑靥如花:“小叔不愧是一家之主,事儿交给你办妥帖。”
...............................
正月初十这天。
李弘贞牵着小元魁,带着束修六礼前往忠州官办的蒙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谓束修,就是给老师的学费。
这种传统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一开始孔子只收腊肉。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束修变成约定俗成的六礼,分别为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
蒙馆,顾名思义,就是给七岁儿童开蒙的。比官办的书院要低一个学级别。
没穿越之前,李弘贞对古中国有一种刻板的认知。
以古代的生产力,以及三六九等的阶级,认为底层老百姓肯定是遍地文盲。
加上后世左派主导的社会,为了彰显他们的先进性、合法性,对古典中国的历史叙事,常以“阶级史观”来批判明朝制度落后。
总而言之,左派只会借用鲁迅那句老生常谈的话,华夏的史书中写满“吃人”二字!
然而当李弘贞穿越过来,亲身见证过明朝社会。
赫然发现左派的观点完全是在掐头去尾,恶意抹黑。
明太祖建国之初,就恢复了北宋时期的惠民三大政策。
搞福利院:养济院、育婴堂、安济坊、居养院、福田院、漏泽园。
开荒蠲免:救济灾民贫农,多次大规模蠲免赋税。
复设社学:建立国学、郡学、社学三级学校,补贴学生包吃包住。
那么明朝蒙学的学费要多少钱?
(请看天启年间的物价资料图)
明朝的官办学校一个月的学费,仅需一钱银子,换算下来才60块一个月,还包餐。
如此看来,明朝识字率高得离谱,也就不难解释了。
反观小左左们引以为傲的后世。
光是一套学区房,就能劝退大部分工薪阶层,还有各种课外辅导、学杂费,让人苦不堪言。
这还没完,教书的还要趾高气扬在群里命令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
叔侄俩来到蒙馆,坐在门口的长条凳上等待。
还没到开学日,这里就已经来了很多个带孩子来求学的家长。
但是呢,蒙馆的先生也不是什么学生都收的。太笨的,太调皮的,品性不好的都不行。
入学之前,还要考一考学生的基础。考察的目的主要为了因材施教,并不会因为学生基础太差而拒收。
终于轮到李家叔侄了。
他俩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学堂面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