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穿越现代十)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秦良玉喃喃细语念着这首绝命诗,一股悲壮的情绪和钻心的疼痛席卷全身。

“想不到,我大明亡国之际,也如当年南宋崖山海战一样悲壮。”

“这难道真的是天道轮回,老天爷真的容不下我华夏子民一直称霸世界?”

李弘贞感觉后面那段话有点莫名其妙,便问道:

“所谓的天道轮回,是怎么回事?你从哪里听说的?”

“我听山阳先生说的,他老人家擅长八卦之术,曾经预测过大明百年之内必亡。如今看来,他的预测太准了。他还说过,我们的历史每过五百年就会出现一次国运巅峰。”

秦良玉拿起湿毛巾抹了把脸,才接着说道:

“第一次是在上古时期(约公元前2700年),炎黄二帝打败蚩尤之后,两个氏族合并之后曾经开创过一个上古盛世。那个时代,君主由大家推举贤能之才担任,男耕女织,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粮食多到吃不完,兵力强盛,四夷皆来朝拜。”

“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人们就开始想着改变结绳的记叙方式,”

“于是我们的仓颉老祖宗,率先把绳子的形状刻在陶片上。渐渐的,就演变成陶文。”

“有了文字后,我们的祖先用来记录天相变化,日月星辰,以便于掌握农时。”

陶文

“第二次发生在夏朝少康中兴(约公元前2078年),这个时期灭了东夷最强大的有穷氏,东夷剩余的九个氏族部落,都来夏王朝臣服朝贡。”

“第三次为商朝的武丁中兴(约公元前1400年),这个时期华夏王朝国力达到鼎盛,武丁亲自领兵灭了长期侵扰边境的朔方、土方。妇好用了三年时间,就征服了盘踞草原的鬼方。

“商王朝又发重兵击败西边的羌方,俘获大批羌人充当奴隶。南征灭了荆楚蛮族,俘获国主祭天,将势力范围推进到长江以南。”

“当时商朝的疆域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通逾江。”

“第四次为西周的成康之治(约公元前1000年),当时周朝分封出去的姬姓宗室就有四十个国家,封分外姓有功之臣有十五个国家,诸夏势力遍布四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军事上北伐鬼方,斩首五千,俘虏余人,彻底除掉这个盘踞塞外的心腹大患。”

“内政上,推行井田制,国人有私田养家糊口,百姓安居乐业。”

“经济上,发行金铜为货币,取代殷商贝币。还掌握了家猪阉割、内湖养鱼等技术。”

“第五次便是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公元前550年),这一时期百家争鸣,涌现许多古圣先贤...”

“第六次已经来到汉朝的孝宣之治(公元前50年)...”

说到这,李弘贞忽然提出疑问:“难道不是汉武帝时代吗?那时候汉军多牛逼啊,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秦良玉一脸不屑:“你还是肤浅了,武帝时期固然军事强大,但内政却差了点意思。知道吗?当时的贵族被武帝各种盘剥,榨出来的钱财拿去打匈奴,底层的老百姓也得勒紧裤带过日子。”

“如果说文景只是负责栽树,武帝时期负责栽培,那么宣帝时期就是一个收获成果的时期。”

“好好好!你接着说后面的朝代?”

“第七次国运昌盛(公元581年),就是隋朝的开皇盛世。”

李弘贞又提出疑问:“不应该是唐朝吗?”

秦良玉摇了摇手指,纠正道:“你看待历史,不能用朝代更迭,去把国运进行切割。无论是隋,还是唐,都是我们华夏正统,国运也是一脉相承的。虽然隋唐交替时期群雄割据,但华夏整体国运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也没有大规模的外族入侵。正是有了隋朝的基础,唐朝建国之初才能迅速开创贞观之治。”

“哦哦!我懂了,你接着说?”

“第八次国运就发生在北宋中期(约公元1100年)。”

李弘贞就不乐意了:“恕我不敢苟同,北宋的军事菜成那样,还有国运就有点离谱了。而且在前期就牛逼过一段时期,后面就彻底垮了。”

秦良玉暴脾气一上来,直接给李弘贞来了个爆肝拳。

“你个死杠精,你眼里的历史只有打打杀杀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