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放下手中的笔,看着宋濂,沉声道:“先生何出此言?胡惟庸结党营私、妄图谋反,其罪行昭彰,那些与之有所牵连的官员自然也难辞其咎。本殿此举,乃是为了肃清朝纲,以保我大明江山社稷之稳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宋濂摇了摇头,语气恳切地说:“殿下所言极是,但据老臣所知,这些官员虽说与胡惟庸有牵连,可其中不少人或许只是受其蒙蔽或者被迫参与其中,并罪不至死啊。倘若殿下处置不当,只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会激起他们的反抗之心,甚至引发更大的乱子,到那时便得不偿失了。还望殿下三思而后行啊!”
朱标看着宋濂,“宋先生,我知道您担心什么。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胡惟庸的势力盘根错节,如果我不果断出手,恐怕日后会酿成更大的祸患。而且,这些官员与胡惟庸勾结,已经触犯了国法,如果不加以惩处,如何能够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
“可是……”宋濂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朱标打断了。
“宋先生,您不必担心。”朱标微微一笑,说道:“我自有分寸。我知道该如何处理此事,既能够惩治那些罪犯,又能够安抚其他官员。”
接着,朱标向宋濂讲述了历史上的一些类似事例,详细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宋濂听后,恍然大悟,对朱标的远见卓识更加钦佩。他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殿下英明,是老臣多虑了。”
朱标微微一笑,拍了拍宋濂的肩膀,说道:“宋先生不必自责。您能够为我提出建议,我很高兴。”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个身影如风般匆匆地闪进了书房。来者正是朱标的心腹王忠,他神色匆忙,脚步略显踉跄,但依旧恭敬地向朱标躬身行礼后说道:“殿下,经过我们这段时间的严密探查和追踪,发现那胡惟庸似乎已察觉到了风吹草动,如今正暗中动作频频。据可靠消息,他不仅开始秘密转移名下的巨额财产,还妄图通过各种手段与外界建立联系,企图寻求外部势力的支持或庇护。”
听闻此言,朱标的双眸猛地一凛,瞬间迸射出两道冷冽的寒光,仿佛能穿透一切黑暗和阴谋。他紧咬着牙关,腮帮子微微鼓起,显示出内心的愤怒和紧张。沉默片刻之后,朱标用低沉而又坚定有力的声音下令道:“传我命令下去,立即加派人手,对胡惟庸及其党羽展开全方位、无死角的严密监视!任何细微的举动都不能放过,必须要将他的一举一动牢牢掌控在我们手中,绝不容许有丝毫疏漏!”
紧接着,朱标略作思索,又补充吩咐道:“还有,速速通知蓝玉将军,让他整军备战,枕戈待旦,时刻做好听从我调遣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便要以雷霆万钧之势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王忠得令后,不敢有半刻耽搁,立刻转身离去执行任务。随着王忠的离开,诺大的书房内再度恢复了平静,只留下朱标独自一人。此刻,他缓缓踱步来到窗前,双手负于身后,静静地凝望着窗外那片如墨汁般漆黑的夜空。夜空中繁星点点闪烁,但却无法照亮这片被阴霾笼罩的大地。
朱标的心头沉甸甸的,充满了深深的忧虑。他深知,胡惟庸此人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其背后所隐藏的阴谋绝非如此简单就能轻易揭露和挫败。这场权力斗争的旋涡越卷越大,一场更为猛烈的风暴已然在酝酿之中,而他自己也正身处于这场风暴的核心地带。
“殿下,所有涉案人员已经全部抓捕归案,证据确凿,只待殿下……”王忠欲言又止。
朱标转过身,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走,去见父皇……”
朱标跟随王忠来到御书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龙涎香,那是属于他父皇,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味道。
朱元璋正襟危坐,龙案上堆满了奏折,烛光在他刚毅的面容上投下明暗不定的光影。
“标儿,事情都办妥了?”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折,锐利的目光如同两道实质的光束,直射朱标。
朱标不卑不亢,沉声道:“父皇,胡惟庸一党,证据确凿,已全部落网。”他将暗影卫搜集到的证据,一一呈上。
朱元璋接过奏折,仔细翻阅,脸上逐渐浮现出怒色。
“好大的胆子!朕早就觉得胡惟庸心术不正,没想到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对抗新政!”他猛地一拍龙案,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吓得一旁的太监宫女们大气都不敢出。
“父皇息怒。”朱标上前一步,语气平静地说道:“胡惟庸一党,盘根错节,若不及时铲除,必成大患。儿臣以为,应趁此机会,彻底肃清朝堂,以儆效尤。”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他定定地看着朱标,“标儿,你做得很好。朕果然没有看错你。朕会全力支持你,放手去做吧!”
得到朱元璋的全力支持,朱标心中更加坚定。他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次日早朝,金銮殿上,文武百官肃立。朱元璋端坐龙椅之上,威严的目光扫视着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