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朱标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挑战。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夜的宁静。一个侍卫匆匆走进营帐,神色慌张:“殿下,大事不好……”
侍卫的话音未落,便将一份奏章递到了朱标面前。朱标展开一看,眉头瞬间紧锁。
奏章上,赫然是国内一众保守大臣联名上书,反对他与鞑靼的和谈计划,言辞激烈,几乎是指责他“引狼入室。”
“这些老顽固!”朱标低声咒骂一句,手中的奏章被他捏得有些变形。
朱标深知,国内的保守势力一直对边疆问题持强硬态度,认为任何与外族的妥协都是软弱的表现。他本想通过外交手段为大明争取更多发展时间,但没想到国内的阻力如此之大。
这时,一个内侍匆匆进来禀报:「殿下,王边境守将求见。」朱标心中一动,王边境守将此时前来,定是为了此事而来。
朱标深吸一口气,说道:“请他进来。”
王边境守将快步走进营帐,面色凝重,显然是受到了朝廷保守大臣的影响,他向朱标行礼后,直言道:“殿下,边境将士皆认为与鞑靼和谈乃是纵虎归山之举,请殿下三思。”
朱标望着王边境守将,内心波澜起伏。国内的反对声音、边将的质疑,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在他的肩头。
朱标知道,若不能平息这些反对声音,他的外交努力将功亏一篑。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遥远的京城方向,目光深邃。
朱标知道,京城内也定是暗流涌动,保守势力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必须尽快回到京城,亲自处理此事,否则,他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传令下去,明日一早,即刻启程回京!”朱标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夜色渐浓,营帐内的烛火摇曳,将朱标的影子拉得很长。朱标低头看着手中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大明周边的各个国家和部落,他的目光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京城的位置上。
朱标心中盘算着回到京城后,该如何应对那些老顽固,如何继续推进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工作。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外交谈判,更是一场与旧观念的博弈。
突然,朱标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帐外传来,“太子殿下,可否借一步说话?”声音的主人,正是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