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重新落子

“从古至今,改朝换代多少次,这民似乎总是在水深火热之中。”

房玄龄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会讨论这个问题,虽然每一个朝代都有人为了让普通人奋斗而努力。

或是惩治贪官污吏,或是开疆扩土。

但这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历史会不断的重演,无论你多么努力,最后都会重蹈覆辙。

“七情六欲,千人千面,谁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拥戴谁,爱卿,你说是不是这个理。”李世民问道。

房玄龄点了点头,有人确实高尚,可以为了一些大义而做一些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蠢事。

但是更多的人却只能根据自己最基本的欲望去判断,去跟随。

李世民心中有了决断:“房爱卿,你替我拟一道圣旨,让李靖屯兵东面,不做支援,暂时按兵不动,明面上,作出我要御驾亲征的模样。”

房玄龄虽然不解,但也只好退去。

房玄龄走后,他看向李泰和李治,问道:“你们二人,对这些日子的国事可有什么体会?”

李泰作揖道:“儿臣这些日子只是在母后和诸位大臣的辅佐下,处理了一些杂物,记得父亲之前有说过,招纳大唐的能工巧匠,所以儿臣特地让这些人聚集于长安,成立了白马监,供他们交流学习。”

“儿臣这些日子,让长安的读书人全部到市井和军中传道解惑,并且以此作为考核,确定他们三年后的晋升依据。”李治连忙说道。

李世民又看向观音婢:“皇后认为,两位皇子功绩如何?”

两人皆是看着这越来越年轻的母后,他们的内心紧张万分。

“两位皇子还需要磨炼,他们虽然为国分忧、为君分忧,但这一切都是在陛下的光辉下才能顺风顺水,而且没有作出什么有主见的决定。”

观音婢如此说道。

两位皇子看着面若寒霜的母后,纷纷明白自己没戏了。

“果然,还是心里想念着大哥啊。”李泰内心有点不高兴。

他这几个月,哪天不是在批阅奏章,哪天不是在和家臣商量国事。

不是他不想有点新意啊,而是李世民走前,已经给大唐画好了一个框架。

这个框架除了会影响到贵族阶级的利益外,对于国家和百姓都有着巨大的好处。

如果是以往的朝代,李泰或许会做一些相反的决定。

毕竟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存亡的,可不是那些谁给饭吃就为谁拼命的平民,而是这些有钱有粮有兵的贵族。

但李世民之前将最强大的那批贵族军队全部派往东边,现在长安四周只剩下李靖这些老将的嫡系部队。

谁能翻出个浪花来?

最重要的原因,你就是有百万雄师,难道他李世民就不能于万军从中取你首级?

取敌将首级都是小事,就怕他一时兴起,一个一个杀!

诸多原因下,他的任何举动都是画蛇添足。

李治也是差不多的想法,接手这些政务后才发现,自己最好不要有太多奇怪的主意。

少做就不会出错。

“你们先退下吧。”李世民说道。

两位皇子躬身一拜便退出大殿。

李世民走到观音婢面前,拉住她的小手。

两人坐在龙椅上:“观音婢,朕知道你偏爱承乾,但是他们也是不错的。”

“都是臣妾的孩子,怎么会有失偏颇。承乾还在边疆,臣妾想等他回来再好好商议立储的事情。”观音婢知道自己瞒不过李世民,只好和盘托出。

李世民伸手将她额前的发丝梳理一番,温柔的说道:“朕这才登基几年,就开始为身后事打算了?”

“事关国家社稷大事,臣妾不得不提前做好打算。”

“承乾虽然不错,可你有没有想过,朕如今还是壮年,甚至寿与天齐,你总不能让承乾一辈子都当一位大唐太子、东宫储君吧。”

观音婢心中有惊有喜又有悲:“陛下,你要是嫌弃臣妾的美貌不如那些仙女,另立皇后就是,臣妾大不了削发为尼!”

看着她楚楚可怜的模样,李世民以太阴之力在铜镜上洗刷,让其能够倒映出人真实的模样。

“观音婢,瞧瞧这里面的是谁?”

观音婢拿起镜子,放在面前,不可置信的看着自己的脸。

这些日子她照铜镜,虽然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但也没怎么当回事。

铜镜这东西,成像效果就这样,谁能说不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呢?

都说女子最多愁善感,但是身份到了她今天这个地步,很多时候就是要抵御那些本心。

她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

身为一国之母,总不能在自己男人外出之时,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然后让男人回来收尾吧。

“怎么,不敢相信自己还这么年轻?”李世民将他拉入怀中,轻声说道。

观音婢挣扎道:“陛下,这不是寝宫!”

“朕不至于如此荒唐。”李世民微微一笑,又松开自己的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