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行,我等你看完再说!”
看着刘老走到休息区坐下,李逸走回到博古架前边,上下看了一阵,又拿起了一件直径大约15厘米左右的宣德炉看了起来。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
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中,宣德炉甚至成为了铜香炉的通称。
根据记载,宣德三年一共生产了3000件红铜所制的极品铜香炉,这些香炉,绝大部分都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被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但到目前为止,传世的宣德炉中,还没有发现一件大家公认的真正生产于大明宣德三年的宣德炉,因此这件事情也成了一个迷案。
有关宣德三年,用进贡红铜铸炉3000的说法,最初出典是《宣德彝器图谱》,后来的所有记载,基本上都出自此书,虽然这本书也被收录进了《四库全书》,但现在,却有专家怀疑这本书有可能是晚明时期的伪作,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明史中并未有宣德三年铸炉的记载,而且到现在也没有发现一件所谓的真正的宣德炉。
这件宣德炉也不是一件真正的铸造于宣德三年的宣德炉,因为器底的款识是楷书款的“宣德五年吴邦佐造”。
吴邦佐是宣德时铸铜工艺名匠,是冶炼、铸造宣德炉的督造官,也是炉式、款式、色种的设计者。据记载,吴邦佐为宫廷的宗庙社堂,铸造了大批铜器,同时还“私铸”铜炉出售,这件宣德炉器底的款识表明,这有可能就是一件吴邦佐私铸的铜炉。
只是,宣德炉的断代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其复杂程度甚至远超瓷器,因此只看款识,根本就不能确定它真正的生产年代。
第六百二十三章 《秋日山景图》
宣德炉的断代,包括形制、包浆、颜色、铸工、磨损等很多方面,若单以颜色论,则一般分为佛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5色,其中又以佛纸色最为珍贵。
李逸手上拿着的这款宣德炉,就是诸色中最为名贵的佛纸色,包浆也颇为自然浑厚,而且从自然磨损的程度来看,也很像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物件。
只是,相对于宣德炉的珍贵,其市场价格却一直都不是很高,最大的原因就是鉴定的难度太大,经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几番争论下来,根本就不敢有人为此投入重金收藏。
所以相对于其他的铜器,一件传承清晰,品质精良的宣德炉能够拍卖到500万软妹币,就是一个很了不得的高价了,这种现象,每每想起就让那些铜炉的收藏者们无奈。
李逸看到的这件宣德炉,无论是从形制,还是包浆,甚或是颜色来看,都是一件非常出色的作品,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述原因,它的标价却只有38万欧元,李逸觉得,如果这件真的是宣德年间所制,用这个价格买下来,怎么样也算是占了个便宜。
只是,他能够看到这一点,别人应该也能看到这一点,所以这件宣德炉多半还藏有什么他没有能够发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