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刘邦、张良间的君臣对话,最终成就了刘邦的重新崛起,也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下邑之策”。“下邑之策”的英明,正在于张良审时度势,对时局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此策要建立起的是一道由南到北的抗楚屏障,形成一个北有彭越、中有韩信、南有英布的抗击楚军的统一战线。
刘邦率部从下邑来到原魏国境内的虞地(今河南省虞城)时,便开始着手实施“下邑之策”。
当时刘邦号召诸侯东进伐楚时,魏王豹选择了配合汉军作战,这时彭越也带着三万人马归附刘邦。刘邦任命彭越为魏国相国,统领魏军,收复魏国的其它城池。
彭越年青时在巨野一带湖泊中以捕鱼为生,亦作一些劫盗的营生,在当地小有名气。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人鼓动彭越也组织一支队伍起义。但彭越却说“天下时局不定,我等暂时观察一下再说吧。”然后继续从事原先的营生。一年多后,反秦的浪『潮』越来越猛,诸侯纷纷复国,楚军迅速崛起。跟随彭越的一帮子年轻人再也坐不住了,又一次鼓动他起事。彭越淡淡地说“既然这样,我就牵个头吧,明天早上日出时在这儿集合,晚来了是要被杀头的。”大家见彭越答应了都非常高兴,一个个磨拳擦掌,准备在『乱』世中一显身手。至于彭越说的晚来要杀头的话,有些人并没有放在心上。在他们的眼里,彭越是一位精明干练,仁慈厚道的长者。
第二天早上日出的时候,有十几个人没有按时到达,最晚的一个人直到中午时分才到。彭越等人都到齐了,大声说“你们既然推举我当首领,我说话就要算数,今天迟到的人一律处死。”
一听说彭越要来真的,大家议论纷纷,都说何必这么较真呢,以后不迟到就行了。
彭越挥挥手让大家安静,严肃地说“国有国法,军有军规,像现在这种松散的样子能干成什么事?既然大家说情,我决定把最晚来的那个人杀头。”说完他命令队长立即执行。
“喀嚓”一声,手起刀落,最晚来的那个人的人头已经落地。现场顿时没有了声响,死一般的寂静,人们的脸上流『露』出惊恐和畏惧的神情。
从此,一支起义队伍在彭越的领导下,在巨野一带四处活动,不久人数就达到了上千人。
当年刘邦西进时,彭越曾率部援助过他,二人也算得上是老朋友了。以后项羽封王,因彭越抗秦没有多大功劳,便没有给他封地。再往后,田荣占据齐地,自立齐王公开叛楚,派人赐给彭越将军印信,让彭越率军一起抗楚,他欣然受命,从此彭越的势力越来越大。刘邦东进彭城时,彭越又主动归附,参加联军抗楚的统一行动。对待彭越,刘邦是有信心说服他的。
至于韩信,是刘邦的部下,授他军权,指挥中路军抗楚应该也不存在问题。
比较难办的要数九江王英布了,虽然英布担任九江王后对项羽的指令不大服从,但他毕竟是楚军的一员干将,多年追随项羽,建功立业,颇得项羽的赏识与器重。可是派谁去说服英布叛楚归汉呢,刘邦心里没有底。现在形势非常紧迫,连张良也替他发愁。
九江王英布年青时犯法受刑,定罪后被当时秦吏在脸上烫了金字(秦对重刑犯的惩罚),送到骊山服苦役。几十万的苦役中不乏豪杰、勇士,英布为人仗义,侠肝义胆,在这些人中小有威望。一天,英布率领一伙人趁夜『色』逃离骊山,躲进山林做起了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