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对宫廷生活的沉迷让张良坐不住了,但他又不好去说。这时一个人跳出来了,他不是别人,是刘邦的连襟,当年沛县城内的屠夫,如今刘邦帐下的将军樊哙。那天樊哙闯进宫去,瞪着眼睛对坐在龙床上拥香抱玉的刘邦吼到:“沛公是要夺取天下,还是要当个大财主啊!”
刘邦睁眼一看,是部将樊哙。他知道这家伙脾气粗暴,若换了其他人,还真没人敢在他面前这么吼。这时刘邦正在兴头上,就不耐烦地朝樊哙挥挥手,意思让他先出去。
樊哙并不理会,他还要喊。这时张良出现了,他对刘邦说:“沛公,樊将军说得有理呀。正是因为秦朝暴虐无道,失去了民心,才亡了国,沛公您才有机会来到这里。如果只是贪图享受,这不是在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吗?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望沛公听樊将军的劝告,离开皇宫吧。”
刘邦见张良也出面说话了,自然不敢怠慢,忙起身坐正,呵退身边的美女。他听着张良继续往下说:“现在六国的贵族旧部都在向咸阳进军,尤其是楚国项羽,势力非常强大,沛公还能在此高枕而卧吗?”
刘邦问:“你说下一步怎么办?”几场胜仗下来,刘邦对张良已经十分信任了。
张良说:“当前要紧的是安抚百姓、安定民心和恢复秩序,等待各路诸侯的到来。”
刘邦说:“好吧,就这样办。”
刘邦本来就是一位悟性极高的人,他理解了张良话语中的含义。于是命令将士们立即封了宫廷内所有的库房,又召集军队将领和各县父老,对他们宣布:“从即日起,我给大家定下三条法令:第一,杀人要偿命,第二,伤人要判罪,第三,偷盗东西要处罚。我们到关中,就是替父老乡亲们铲除暴秦统治的,决不能做任何坑害百姓的事情。我军也将离开咸阳城,驻扎到灞上。”
刘邦的“约法三章”,得到关中百姓的广泛拥护,大家纷纷相传,深得人心。一时间各县乡的百姓争先恐后地杀猪宰羊,到灞上慰劳军队。
巨鹿之战以后,项羽名声大振,那些齐国、赵国和燕国的将军们俯首帖耳地听凭项羽他的指挥,谁也不敢怠慢。这时候的项羽实际上已经成了诸侯上将军,成为诸侯们的统帅。那一年只有二十五岁的项羽,英姿飒爽,豪气冲天。
巨鹿一战,基本消灭了秦国两大主力之一的王离部队,目前还剩下退守漳河以北的章邯部队了。项羽自然不会放过这位秦国大将,灭了他不仅扫清了率部西进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叔父项梁报了仇。
章邯惊魂未定地凭借漳河据守,一面又派人请秦二世向这里增兵。眼前的这位对手太厉害了,仅凭自己区区二十万军队未必能顶得住项羽的进攻。
然而,苦苦等待的援军没有来,反而等到了秦二世责怪他的诏书。诏书中,秦二世不但指责他在巨鹿一战中指挥不力,甚至威胁要解除他的统帅权。章邯自率兵东进以来,连连取胜,自认为给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想到只一次失利,就招致皇帝如此无情的指责,心里实在不好受。章邯知道自己现在是秦国唯一的一支具有实力的军队,王离被俘后,秦国再也组织不起一支像样的军队了。蒙恬、蒙毅兄弟被赵高陷害后,也找不出像样的统帅人物。所以说,他的这支军队将是秦国唯一的武装力量,也关系着秦国的命运,这一点皇帝应该是十分清楚的。但皇帝在诏书中的指责与对他的不信任,让章邯意识到这可能又是赵高的主意。这个赵高,他到底要干什么?为了摸清秦二世对自己的真实看法并设法请来援军,章邯派部将司马欣再次到咸阳探听虚实,请求援兵。
过了一段时间,司马欣狼狈地回来了。他告诉章邯,此次到咸阳,连秦二世的面都没有见上,胡亥已不理朝政,紧急的事情全由赵高转达。更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丞相李斯已被赵高陷害入狱,后又诬其谋反被处死。章邯听到这,不禁仰天长叹,他预感到秦朝的江山已经不稳了。司马欣又告诉他,这次去咸阳,他还遭到赵高派的杀手追杀,幸亏自己走了一条小路逃走,否则早已命归西天了。章邯没有想到,自己率兵离开咸阳短短两年时间,朝廷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一个新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渐渐清晰。这时司马欣又说道:“将军,依在下之见,此番与义军交战。既使胜了,必遭赵高妒忌,陷害将军。如果败了,更难逃死罪。还望将军多加斟酌,早作打算。”
章邯听到这,挥挥手让司马欣退下,自己陷入了沉思之中。
士气正旺的项羽赶到漳河边,就组织了大规模的渡河作战。全军将士受巨鹿之战胜利的鼓舞,一个个争先恐后,奋勇杀敌,几次相遇都以项羽军队大胜作罢。
章邯无心迎战,又不能率军退却,处在进退两难之中。摆在他面前的只剩下了一条路,就是讲和,实际上也就是投降。这个想法在他的脑海里纠结了许久,他实在不情愿这样做,但莫测的朝廷、险恶的赵高和无望的前程,使他终于下定了这个决心。
和解很顺利,这一次项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度。他没有计较杀叔父之仇,没有采取极端措施。项羽全盘收编了章邯率领的二十万秦军,并封章邯为雍王,封司马欣为上将军,随他一同西进。敌人成了战友,一切出乎意料又顺理成章。
此刻项羽最要紧的事情是西进,早日入关赶到咸阳,因为他得到的情报,说刘邦正率领军队快速地向咸阳推进。
项羽率军西进非常的顺利,道理很简单,名躁一时的秦军大将章邯都率部投降了,又有哪座县城的守军能抵挡住项羽军队的攻势呢?投降成了这些地方秦军的唯一出路。
这支西进的军队此刻已经十分庞大了,楚军加上各诸侯军合起来有近四十万人,再加上王离部和章邯部投降的二十万秦军,合起来有六十万人。这六十万人的军队,在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统帅率领下,浩浩荡荡的向西挺进,其壮观的气势是可以想象得出来的。
没有了战斗,士兵们的情绪自然放松了许多,各种情绪也在这放松的心情中活跃起来。饱受秦国奴役之苦的诸侯各国士兵会找机会拿投降来的秦国士兵取笑,甚至侮辱、打骂;远离家乡的士兵会望着月亮思念自己的故乡亲人;更多的士兵会在夜色中吟唱自己家乡的小调,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投降的秦军士兵自然会毫不例外地想念自己的故乡、自己的亲人。但他们又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的士兵,毕竟他们的身份是俘虏,和那些同是士兵的诸侯国士兵相比,他们觉得自己要低人一等。他们怀念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怀念那些已经一去不复返的辉煌经历,对自己的未来却感到万分的迷茫。
庞大的军队,必然要有很大的开支,庞大的粮草供给,这一点让项羽也非常头疼。途经的任何一个郡县,都无法有效地支持这么一支庞大军队的后勤供给。行军途中,有一顿没一顿的现象是时常发生的。人的肚子饿了就不免要发牢骚,说怪话。
有人向项羽汇报,秦军士兵中的不满情绪很浓,有一些秦军将领也参与其中。项羽听了,沉默片刻说:“知道了,我想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