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惊闻(二)

三国之江山美人 长雨 2791 字 2022-10-17

雷云动作微微一顿,然后慢慢回过头,却见倪彩衣已然起身,一双清澈鉴人的凤眸正略带复杂地望著他。

此时的她秀发微乱,玉体半露;一身冰玉似的肌肤在晨曦的映衬下好似透明一般,闪烁著一层淡淡的光辉,这使得一贯冷若冰霜的她看上去多了一丝冷艳之色,透发著一股别样的诱惑……

清晨正是一个男人欲望强烈的时刻,此情此景,使得雷云不由地一阵惊愕,下体也本能地涌起一股热流。

昨晚之销魂纵然令他刻骨铭心,然而此刻的情景亦令他永生难忘!

短暂的失神后,雷云便回过神来,目光柔和地望著她道:“彩衣,怎么了?”

“你……不是一直想知道我的来历吗?如今我已委身于你,便不该再有所隐瞒……”倪彩衣微微避开他的目光,淡淡地道。

雷云闻言心头一动,但继而又轻轻笑了笑,道:“我虽想知道你的来历,但你若感到为难,那我宁可不知。”说罢,他伸手揽过她柔嫩的香肩,连同她一起靠坐在香榻之上。

对于他的亲近,倪彩衣虽然有些不适应,但却并没有拒绝,只是将那双动人心魄的美目缓缓合了起来。

雷云淡淡一笑,默默感受著佳人柔嫩细腻的娇躯,连日来的压力和疲意竟然渐渐去了几分,心头多了一丝欣快,一丝安逸……

过了片刻,倪彩衣那悦耳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声音响起,也使得盘桓在他脑海中数月的疑团尽数解开,只不过这些事实听起来却是那么的令人难以置信……

不出他的所料,倪彩衣的来历果然非同一般。她出自玄门,其师竟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正一真人张陵。以此推算,她竟是生存于东汉中叶的人物,与他以前所处的时代相距近乎两千年,这又如何不令他感到震惊!

而他的师父张陵,在后世那可是大大的有名,雷云自然也是素有耳闻。

张陵,又名张道陵,字辅汉,东汉人。其被佛教释道安视为道教的创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徒称他为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据说他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有三个角。垂手过膝,有浓密的胡子,龙行虎步,十分威武。张道陵诞生那天,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紫气弥漫在庭院中。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久久不散。张道陵是中国神话历史最后一个成仙的人物,相传他能飞天遁地,点石成金,虚化的能力,即八仙之后也是太上老君的最后一个徒弟。在某些道教流派中,张道陵与葛玄、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张道陵自幼聪慧,七岁时,开始学习儒家“五经”,以后,不断学习到社会上流传的天文、地理一类的书。他刻苦学习,立志做官,并想辅佐汉室,荣宗耀祖。志向和毅力鼓舞着他,最后,他进入了全国的高等学府——洛阳太学,在这里他博通五经,成了一名饱学之士。

张道陵太学毕业后,他想跟他的老师一样来授徒讲经,一举成名。他先后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观和西北的通仙观,设立讲堂,教授五经。数年间,学生由千人之多,乡人称他为“大儒”,名传一方。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张道陵二十五岁,被郡守以“贤良”推荐到朝廷,后来,到洛阳经过考核,一举中了“贤良方正极言直谏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强权的横行,为官的贪赃枉法,老百姓食不果腹怨声载道。他又想到自己为一介书生、小小县令,怎么也改变不了这样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张良,出离尘世,善保自身,以图延年益寿罢了。

于是,张道陵约在明帝末年,谢绝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辞去江州令职,便北上洛阳,隐居北邙山中,潜心修习黄老长生之道。他研读了《道德经》、《河图》、《洛书》以及谶纬之学。三年后,得《黄帝九鼎丹法》,相传神兽白虎衔符而至其所,其道术日益完善。汉光武帝由谶纬之说登上皇帝宝座,晚年,深信不疑,遂“宣布图谶于天下”。汉明帝继位后,秉承皇帝遗旨,宣扬图谶,又派人西天求法,引佛教于中国。汉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在京城举行了白虎观会议,章帝主持以图谶证五经,也就是以神学来讲五经,听说北邙山有个张道陵,便征召他为经学博士,张道陵无心辅佐汉室,便避而不见。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又下诏征张道陵为太傅,封兾县侯,但张道陵却视禄为粪土,所以三诏而不就。张道陵对来使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希灰寰补延尬危煜伦匀淮蠖ǎ矣泻斡茫课抑驹谇嗌街校蔽吮芸┒冀嫉乃孜襦性雍蜕牛诺懒昃鲂睦肟朴蚊酱蟠ā7们笙墒跞チ恕?br/>

张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传说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经过三年而九天神丹炼成;而龙虎出现,所以,此山又称龙虎山。六十多岁的张道陵,服下神丹,身体健如青壮年,后又得秘书以及驱鬼之术。为了广传道术,他离开龙虎山,又到蜀郡的鹤鸣山去了。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张道陵为了在鹤鸣山把道传下去,自称太上老君于正月十五日降临,亲手授给他《洞极经》一部,三五都功玉印一枚,雌雄斩邪剑两把,还有二仪交泰冠、驱邪帔风、通天至简等物,要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事成之后,向老君汇报。信徒们都信以为真,到处传播,“正一盟威之道”很快就传开了。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张道陵带着弟子王长和法具,到了青城山,降服了“六大魔王”、“八部鬼帅”,使青城山得以安静,山民安居乐业,并纷纷要求加入“正一盟威之道”,山民奉张道陵为代天行道之师,即“张天师”,所以,“正一盟威之道”又称为“天师道”。

张道陵在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卷,阐明“天师道”的微言奥义,成为教众的行动纲领,又尊奉老子为教祖,《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又作了《老子想尔注》,他宣称,人君用“道意”来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而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义,便可长久,并以“佐国扶命,养育群生”为最高目标。

张道陵为了巩固天师道地盘,把已经控制的教区,划分为二十四个传教点,以鹤鸣山为中心传教点,依次向四面八方扩延。历史上称为“二十四治”(治就是传教点)。张道陵还遥置了“北斗治”,它虽为虚设,却以此作为他当年在北邙山隐居修道成功的纪念。张道陵为了严密组织纪律,加强对教众的信仰宣传。规定教众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腊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准祭其它的神,更不准胡乱行祭。另外,规定教民内要慈孝,外要敬让,不准兴讼好斗,不准欺诈世人。

张道陵规定:天师为全教区最高领导;初入道的称为鬼卒;能为道徒和病人作祈祷仪式的称为鬼吏和奸令;信仰确立并能讲授《道德经》的称为祭酒。祭酒负责主持一治教区的各项教务工作,直属天师领导,对天师负责。每年三会日(上会:正月初七;中会:七月七日:下会:十月十五日。三会又叫三元),教民齐集治所,听侯祭酒训导检查,聆听教区科律。由于传道纪律严密,教风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