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土王溥算是大周“变革领导小组代理组长”,在郭威的追问下,连加几天班,仓皇之间赶出了一整套大周改革方案,基本脉络倒是很清晰:减苛刑,减赋税,藏财富于民;训精兵,严军纪,组建特种部队;重科技,选人才,建立科学院;集军权,缓削蕃,树立中央权威……
这些措施在小范围内公开以后,立刻被有心之人向外透露了,立刻在大周朝堂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
此时的后周,正是新旧朝交替之际,说得好听些是百废待兴,说得实在些就是沉疴未去。这些锐意变革的措施招招直指原后汉、新后周两朝权贵的利益,算是捅了一个大马蜂窝。明面上,大家都说变革措施很好、很强大,但是一转口,全是各种明面上提议需要考虑客观情况、考虑具体国情,实质上则是指责诋毁挑毛病。而面对一拨接一拨的挑刺ng潮,一众原天雄军幕僚出身的“改革小组”成员疲于应对。
而最让郭威头疼的是,中原地带的圣儒太多了,个个一张口引经据典,典故与圣言满天飞,故事与实例遍地走,将一个本来就是仓促出台的变革措施从每一个实施细节都“攻击”得体无完肤。
郭威当然知道事情的根源,减赋税伤及了文官的利益,集军权必将伤及武将的利益,他们不反对就怪了。听到最后,郭威忍不住发怒了,先拍案定理了两件事情:组建特种部队,成立科学院。
科学院什么的,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全是“白脖”,自然没有几个人去争。但对于这个特种部队谁来带领的问题,又等于将另一个马蜂窝扔到了一群武将当中。
南唐的无名穷小子林枫赢得武功满天下,靠的是什么?不就是这个劳什子的特种部队吗?于是,心痒难耐的武将们纷纷祭出了深藏不露的表演功底——在京城的武将一个个信誓旦旦,证明自己最适合兼任这个特种部队的领导;兼着东京开封附近节度使的各位大人也不甘落后,纷纷表示自己愿意在自己军中选拔精锐进行尝试。过了没两天,消息灵通的各地节度使纷纷派出快马递来奏章,表忠心,数战绩,摆资历,纷纷请求允许自己在军中选拔精卒组建特种部队。
郭威主动提出先组建特种部队也有自己的私心,他暗中指使一名武将在朝堂上提名澶州节度使柴荣回归京师,担任此职。
这个提议刚提了一半,枢密使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峻就蹦了出来,极力反对这个提议,那副咬牙切齿的样子恨不得将提议的武将给咬碎生吞下去!平日里,因为柴荣这个圣上养子太过聪明果断、太过威望出众,自己不得不连他的奏章都拦,如果让他轻易回京那岂不是要翻天了?
争论来争论去,平衡来平衡去,这个重任最后落在了负责宫廷禁卫的禁军东西班行首赵匡胤身上!年方二十三岁、日后的宋太祖赵匡胤就从这意料之外的职务开始,走上了一条不同历史过往的霸主之路。
后周朝堂的争吵辩论未完之际,以相国吴程为使者的吴越使者团乘着一艘不起眼的商船赶到了东京开封。“不走寻常路”的吴程为了隐瞒视听,根本没有走正常的两国交往流程,直接投名刺到兵部侍郎、枢密副使范质府上,请求直接面见大周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