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唐正是看上他文采飞扬而结交他的,自然很愿意听他说说,到底有什么好的建议。
连忙客气的请他说,自己洗耳恭听。
崔志浩沉吟着组织一下语言道:“三十年来汗国内耗严重,如今百废待兴,最要紧的是民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安居乐业了,汗国自然强盛。”
苏里唐听的不住的点头,恭敬的继续听他说道:“汗国地处西垂,土地贫瘠,发展农业不可行,可畜牧的话怕是养不活这么多人,只能年年劫掠,跟周边部族结下深仇大恨。”
“崔先生所言极是啊!先祖当年不可谓不强,四大汗国如今没有一个剩下,不就是民无所安,最终压不住其他部族被推翻的吗。”
苏里唐看来也是个有见识的,没有从武力方面看待问题,清醒的认识到蒙古大帝国的崩溃,不是外因而是内因。
崔志浩点点头,继续道:“崔某之意是通商,大人请看,汉唐时代西域商路,汗国位于中段,起到连接东西的作用,如今咱们走这上路,比他们容易许多,也可邀请他们往来,汗国派兵保护他们沿途……”
不得不说崔志浩这想法极有见地,丝绸之路自汉唐开辟以来,虽然屡有废兴,但一直到明朝,才真正断绝。
宋代虽然被西夏隔绝,重心转移到海上丝路,但陆上丝路依然还有往来,只是中段因为西夏的存在,而改为榷场。
西域商人跟西夏人通商,再由西夏人把商品卖给宋人,同样,大宋的商品也由西夏人转卖给西域。
这是西夏当时最大的经济来源,因此后世认为丝路在唐末就衰亡了是不对的,实际上只是多了个中间商罢了。
真正衰弱是从南宋开始才对,金国控制了整个北方后,由于无法生产南方那样的丝绸,茶叶也无法成规模的种植,无法向西域提供上好的商品。
而南宋延续北宋开辟的海上丝路,根本不需要跟北方交易,直接走海路就能到达地中海沿线。
元朝重新打开陆上之路,但由于蒙古人几次西征,杀戮的太惨烈,西域直至欧洲人口稀少了许多,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商品。
等到了明朝,人口回复许多,可大明并没有完全征服蒙古人,朱棣数次北征,为的不是打开商路,而是追杀北元皇室。
朱瞻基之后,更是断绝了西北通道,全线收缩到嘉峪关,完全放弃了西北主导权,仅留下属国的名义。
还有一个外因,是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为了垄断东方的贸易,不许欧洲人走这条路。
由此大明的商品,只能由海上走,另外就是奥斯曼帝国的商人。
但此时的西域其实还是有所为的,至少印~度的香料,能从西域进入中原,那就得经过叶尔羌汗国。
印~度贵族同样需要大明的丝绸,自从大明放弃南印~度港口后,西洋人控制了海上商路。
若是此时叶尔羌汗国能够重启陆上商路,北印~度的生意还是由很大的市场的,因此崔志浩这建议是可行的。
毕竟叶尔羌汗国控制到克什米尔部分区域,已经跟北印~度的莫卧儿王朝相连了。
莫卧儿王朝的君主,其实也是蒙古人血统的,原本也是察合台汗国的后裔,跟叶尔羌汗国其实同一个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