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久安府,洛军师虽然严格管控着方方面面,但并非不愿意听从底层的意见,相反,不论是民间还是西北军,甚至各种新建成的工厂中,都设有专门的纠察部门,即便是最底层最普通的农人、军士、工人,若是有好的建议或意见,不论成熟与否,都能通过纠察部门传递上去,如果最后真的被定王府采用,提出意见的人就会受到奖励。

时间一长,久安府的每一个普通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在参与到城市和家园的建设中,会对安排下来的工作多一分归属感与责任感。

但在久安府之外,辛苦艰难的日子一成不变,就算能想到好的改变方法,没有上层的人会愿意俯身来听底层的意见。

更重要的是,在久安府,最底层最普通的人若是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只要勇于向纠察部门反应,总会得到一个公正的结果。

最极端的案例是,曾发生过一家新建的纺织厂,有工人走了一天一夜走到久安城,当街拦下洛军师的马车,就为了曝光工厂内的管理人员存在买通纠察人员,吞没工人工钱,偷卖生产出来的纺织品的行为。

举报的结果是洛军师亲自派纠察团队去彻查了涉事的工厂,发现工厂内上上下下三十多号管理人员,确实沆瀣一气,欺上瞒下,于是将那些管理人从上到下都撸了职位,背上了处罚。

且不仅仅是他们本人受到惩罚,他们的亲属,凡是在定王府名下产业的工作,全都被清查了一遍,到最后,王府属臣都有两人被免职惩罚。

至于举报者本人,不仅受到现银奖励,还直接提升到管理岗位。

这个案例在洛军师的要求下,被全范围通报,整个西北军、所有跟着指导团队干活的普通百姓,以及定王府设立的大大小小的工厂,全都知道了这个案例。

这一案例最大的意义是,让所有手里有权的人都清楚的意识到,最底层的人若是下定决心,是能将事情捅到最上层的洛军师那里的,而事情一旦被洛军师知晓,违规犯错的人就不存在求情躲避惩罚的可能性。

再加上举报成功有嘉奖,一时之间,更多违规的行为被捅了上去受到惩罚,那些心里蠢蠢欲动的人则再不敢乱来,感觉脑袋上被戴上了紧箍咒。

这种紧箍咒对上层是约束,对下层则是公道,是普通人知道自己遇到不公正的事能求得公正结果的公道。

而这样的公道,在离开久安府之后,就找不到了。遇到不公平的事,会发现受害者孤立无援,申诉无门。

老兵们离开久安府之后,越是遇到不顺心的事,越是能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就算没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也会渐渐觉得处处别扭。

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兵下定决心,带着一家老小,踏上返回久安府的路程。有些离得近的老兵还会互相联系,组队回归,一旦组队,跟着他们一起迁移的那就是几十上百号人了。

再加上先前听闻免费教育就大着胆子迁移到久安府的人,以及距离久安府不远,各种渠道听闻这边消息而自愿迁过来的人,久安府的人数节节攀升。

洛年年不怕人多,人多劳动力就多,建设中的久安府处处需要人手,若不是怕引起京中的警惕,她恨不能亲自发广告招揽更多的人来久安。

第97章 图穷匕见

待到这一年秋收, 一场更大的丰收让久安府上下,乃至比邻的许新府和王隶府都惊了。

也不知道定王府从哪里找来的良种,怎么研究出来的种植方法, 总之,最后的结果是粮食产量翻了两番。

沉甸甸的粮食被运到久安城收入粮仓,丰收的满足和喜悦充斥着所有人心头, 将心中先前的隐忧都压下去, 久安府的百姓和西北军的军士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

前脚大丰收, 后脚洛年年就挑选各行各业表现出众的人, 组建起更大规模的指导团队,向久安府各处派出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连隔壁两府都没落下。

指导人员一到位, 就在各地发出了大规模的征集令, 以“劳动队”的名义征集百姓参与到集体劳动中。

秋收大丰收的事实就摆在眼前,眼看着前一年就加入劳动队的邻居家家户户分到了令人眼红的粮食,其他原本零零散散单打独斗的自耕农自然不甘落后,纷纷报名, 通过审核之后,加入到劳动队的大集体中。

在洛年年的统一指挥, 各级指导人员的亲自传授,以及西北军一马当先的带领下, 整个久安府九成九的普通百姓都被调动起来, 投入新一轮的对土地进行翻整、施肥的工作, 为下一轮的耕种做准备。

这一年的冬天, 久安府的普通百姓格外好过,进入劳动队的百姓每日的劳动经过评定后会获得工分,而工分能从定王府派来的指导团队中换到各种各样生存生活所需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