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107火箭炮,这才是真正的游击神器。"李明远在虚拟绘图板上快速勾画着炮管的轮廓,手指灵活地调整着各项参数。
传统107炮管采用整体铸造,成本高且产能低。
李明远创新性地设计了分段铸造法——将炮管分成三段独立制造,最后通过特殊夹具组装,既保证精度,又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材料要求太高的话,工厂无法满足。"李明远皱着眉头,开始简化设计,
"炮管壁厚可以从5毫米减为3.5毫米,用普通Q235钢代替特种钢,表面进行简易磷化处理就够了。"
系统自动计算着各项参数变化。材料需求降低了70%,强度却只损失15%,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虚拟实验台上,简化版107火箭炮的各部件依次成型。
李明远反复测试着组装精度,不断调整接口设计,直到完美吻合。
"底座也要简化,传统三角支架太复杂了。"李明远换了个设计,采用两片钢板折叠焊接而成的简易支架,重量减轻一半,却更加稳固,"这样士兵们扛着跑也不会太累。"
下一个挑战是发射机构。
李明远放弃了复杂的机械击发装置,设计了一种简易电池点火系统,只需普通干电池和一段导线就能实现远距离发射,极大地保障了操作人员的安全。
"按照这个设计,日产能能达到200发,足够支撑前线需求了。"李明远满意地保存了设计图,又开始构思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的图纸。
喀秋莎是群体覆盖性打击的利器,但传统设计过于复杂。
李明远决定走极简路线——16根并排安装的发射管,取消复杂的旋转机构,采用固定式设计,一次齐射后整体更换发射架。
"发射管用普通钢管就行,内壁进行简单的滚压处理减少摩擦。"李明远在系统中模拟出制造流程,"安装架采用角钢焊接,保证轻量化的同时具备足够强度。"
最大的挑战是瞄准系统。
传统喀秋莎靠复杂的机械装置调整射角,李明远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种简易水平仪,配合角度标尺,让普通士兵也能快速掌握瞄准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