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部署

房屋倒塌无数,残砖碎瓦堆叠,有的地方还冒着袅袅青烟,似是苦难发出的无声哀号。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在这死寂的夜里显得格外悲戚,刺痛着每一个听闻者的心。

然而,在这混乱之际,一些暗流却如隐藏在暗处的毒蛇,悄然涌动。

京城某座恢宏却透着几分阴森的府邸之中,烛火摇曳,映照着几位反对变法的顽固派臣子阴鸷的面容。

他们秘密聚集于此,神色凝重,仿佛正在谋划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为首的翰林博士刘铭,他捻着胡须,手指微微颤抖,脸色阴沉得仿若能滴出水来,良久,才从牙缝中挤出几句话:

“诸位,此乃天助我等。这天地大震,震动的可不止是这燕京城池,更是触及整个大燕的天象根基,致使天象异常,这皆是上苍给出的警示啊!那变法逆天而行,触怒上苍,当速速叫停,如若不然,我大燕必将陷入绍兴年间,那般万劫不复之地。”说罢,他重重地捶了一下桌子,桌上的茶盏都跟着跳了一跳。

翰林学士王泽赶忙附和道:“正是,博士所言极是。我听闻市井之间已有传言沸沸扬扬,都说朝廷奸佞弄权,妄改祖制,才招致如此灾祸。我已暗中命人,在茶楼酒肆这些人多嘴杂之处大肆散播,只消数日,必能掀起舆论巨浪,到那时,舆情汹汹,就算那皇帝再一意孤行,也不得不从民意,废止这劳什子变法。”

他眼中闪烁着阴狠的光芒,似乎已经看到了胜利在望。

与此同时,红莲圣教,渗透最深的之地。

那些本就遭了天灾人祸的流民聚集之地,同样是人心惶惶。百姓们自发地围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脸上满是愁苦与惶惑。

“听说了吗?这地震定是上天不满朝廷这些年的作为,变法怕是要遭天谴哟,咱老百姓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哟。”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摇头叹息,浑浊的眼中好似满是担忧。

“是啊,我家那几间破房子全塌了,一家老小如今连个遮风挡雨的地儿都没了,莫不是朝廷那些当官的乱改规矩,惹出的祸事?”一个年轻后生装出满脸愤恨,一拳砸在身旁的断墙上,扬起一片尘土。

众人的话语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恐慌与质疑的情绪在人群中迅速蔓延,如野火燎原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暗处,敌国暗探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绝佳时机,开始纷纷行动。他们乔装成普通百姓、走街串巷的商贩,巧妙地混入人群之中,不动声色地故意煽风点火。

“瞧瞧,燕国这一震,怕是气数将尽咯,咱邻国的日子可安稳得多,听说那边赋税轻,百姓安居乐业,哪像咱们这儿,整天灾祸不断,还搞些莫名其妙的变法,把日子都搅得一团糟。”

一些个挑着担子、看似憨厚的暗探,趁着旁人不注意,压低声音对周围人嘀咕着。此类言语,就像毒瘤一般,在本就惶惑不安的人心之中迅速扎根,让燕国受灾地区的人心更加动荡,局势愈发危急。

——————

皇宫御书房内灯火通明,烛火摇曳,将室内的一切都笼上了一层暖黄的光晕。雕花窗棂透进丝丝缕缕的冷风,却丝毫吹不散那满室的凝重。

皇帝李景炎身着明黄色锦衣,身姿挺拔却难掩疲惫,他微微蹙着眉头,双眼紧盯着手中的奏章,时而沉思,时而提笔批注,那一笔一划都似有千钧之力,决定着江山社稷的诸多事务。

“陛下,夜深了,您也该歇歇了。”太监小福子轻声劝道。

李景炎仿若未闻,手中朱笔未停,直至批完最后一本奏章,才搁笔长舒一口气。他揉了揉酸涩的眉心,抬眼望向窗外那黑沉沉的天幕,繁星隐匿,唯有一弯冷月高悬,恰似他此刻孤寂清冷的心。

这一次的天地大震,应该比记载中的绍兴年间来的更加猛烈,范围更广,烈度更深,可能是打破人间三百年王朝周期率,诞生气运王朝的最后一次大天灾,而且其波及的范围,绝不仅仅只是燕国,天下各国估计也是不可幸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