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韩馥让冀州,袁绍启霸业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如一场凶猛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天下。诸侯们纷纷起兵,组成联盟,共同讨伐董卓,试图拯救这岌岌可危的汉室江山。袁绍,这位出身名门“汝南袁氏”,有着“四世三公”家族荣耀的豪杰,在这场讨伐中被推举为盟主,一时间风头无两。然而,随着董卓西迁长安,这场看似正义的讨伐联盟逐渐分崩离析,各诸侯心怀鬼胎,各自为战。

袁绍率领着他的军队回到了渤海。营帐内,袁绍眉头紧锁,满脸愁容。他看着帐中的诸将,心中五味杂陈。这些将领们跟随他南征北战,日夜操劳,可如今,他连最基本的粮草都无法保证自给自足,只能依靠冀州牧韩馥的支持。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让袁绍如鲠在喉,十分难受。

“诸君追随我袁绍,风里来雨里去,日夜操劳,可如今,我却连你们的粮草都无法保证,只能靠韩馥的接济,实在是愧对大家啊!”袁绍的声音低沉而又充满无奈,在营帐中回荡。

众将们听了,纷纷面面相觑,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自己的主公。就在这时,营帐中走出一个人,此人正是袁绍的谋士逢纪。逢纪身材修长,面容冷峻,眼神中透着一股精明与算计。

“主公,”逢纪的声音不高,但却充满了力量,“大丈夫纵横天下,怎能一直依靠别人送粮来维持生计!冀州,那可是钱粮广盛之地,兵精粮足,将军为何不谋取冀州,作为自己的立足之地呢?”

袁绍听了,心中一动。谋取冀州,这个想法其实他早就有过,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和良策。而且,韩馥虽然才能平庸,但毕竟没有亏待过他,就这样夺取他的地盘,袁绍心中多少有些顾虑。

“话虽如此,”袁绍缓缓说道,“可一来没有好的计策,二来韩馥也未曾亏待我,我又怎能做出这等不仁不义之事呢?”

逢纪上前,拱手弯腰,神色恭谨又急切:“主公!以您出身名门‘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荣耀加身,又兼具非凡的雄才大略,心怀苍生,志在匡扶汉室,理应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昔日讨伐董卓,您振臂一呼,诸侯云集响应,被推举为盟主,尽显领袖风范。可如今困于渤海,仅靠韩馥接济粮草,这如何能让您施展经天纬地之才,实现宏图霸业?”

“冀州,那可是天赐的宝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北倚燕山,南濒黄河,西靠太行,东连大海,山川形胜,地势险要,是天然的军事要塞 。北方的游牧民族难以轻易南下,南方诸侯若想北上,也需忌惮这重重天险。拿下冀州,就等于掌握了天下的咽喉要地,进可挥师中原,逐鹿天下;退可据险而守,稳固根基。”

“冀州不仅地势优越,经济更是富庶。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乃是天下闻名的粮仓,粮食产量极高,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且手工业和商业也十分发达,冶铁、纺织等行业繁荣,能为军队提供充足的兵器和物资。”

“再说人口,冀州人口众多,超过七百万之众,这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既能源源不断地补充兵源,为军队注入新鲜血液,又能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促进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有了人口,就有了实力,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反观那韩馥,不过是个庸碌之辈,毫无远见卓识。他胆小如鼠,遇事犹豫不决,毫无决断力。当初讨伐董卓,盟军势大,他却畏首畏尾,不敢全力相助,尽显怯懦本性。治理冀州时,毫无方略,致使民生凋敝,麾下将士也多有不满,离心离德。这样的无能之辈,坐拥宝地却不知利用,简直是暴殄天物。若主公不取,日后必被他人所得,那时再想图谋,难如登天。”

“如今袁车骑已在江南有所建树,声名渐起,而主公您素有雄才大略,岂会甘于人后?韩馥本是袁家故吏,他能有今日地位,全赖袁家提携。以主公的威望和能力取而代之,名正言顺,既顺应民意,又能扩充实力。”

“主公只需略施小计,与公孙瓒联合,韩馥必乱。待他乱了阵脚,我们再顺势而为,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坐拥冀州。如此一来,大业何愁不成?”

袁绍听了,心中的顾虑渐渐消除,但他还是有些疑惑:“那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行事呢?”

逢纪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他压低声音说道:“主公,您可暗中派人快马加鞭给公孙瓒送去书信,约他进兵攻取冀州。我们与他夹击韩馥,事成之后,共分冀州。韩馥是个无谋之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必然会大乱阵脚。此时,主公再派人去劝他投降,韩馥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族,必定会答应。这样一来,既不会有损主公的仁义之名,又能顺利得到冀州,可谓一举两得。”

袁绍听了,心中大喜。他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好!就依你之计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