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人分宾主落座后,袁术开门见山地说道:“如今汉室衰微,自黄巾之乱后,天下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生活苦不堪言。我袁术虽不才,却也心怀壮志,日日夜夜都在思索如何能为苍生谋福祉,为社稷定乾坤。然深感自身才疏学浅,力有不逮,在治理之路上举步维艰,特来恳请先生出山相助,还望先生成全。”说着,袁术的眼中满是恳切,紧紧盯着张昭。
张昭听后,微微颔首,目光平静地看着袁术,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将军美意,张某心领。只是天下局势复杂多变,出山辅佐之事关乎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望将军容我思量。”
袁术见张昭并未立刻应允,心中虽有些焦急,但仍保持着诚恳的态度,身体微微前倾,急切地说道:“先生,我深知您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如今庐江历经陈刘之乱,百废待兴,百姓渴望安宁,眼神中满是对安稳生活的期盼。我虽已采取了一些举措,如整顿吏治、安抚民心,但仍觉诸多不足,难以满足百姓的需求。先生若能出山,凭借您的智慧与才能,定能为两地百姓带来福祉,也能助我成就一番大业。我愿以国士之礼待先生,为先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皆全力支持先生。朝堂之上,先生可畅所欲言,不必有所顾忌;府邸之中,先生所需,我定当全力满足。还望先生莫要推辞。”
说着,袁术站起身来,再次向张昭深深一揖,腰弯得更低,几乎与地面平行,眼中满是真诚与期待,似乎将自己的未来与天下百姓的命运都寄托在了张昭的答复上。
张昭见袁术态度如此恳切,言辞真挚,心中不禁动容。他起身扶起袁术,目光中多了几分认可,沉思良久,最终缓缓说道:“将军既有此心,张某愿效犬马之劳。”
袁术大喜过望,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紧紧握住张昭的手,激动地说道:“有先生相助,实乃我之幸事,天下百姓之幸事!”
袁术得到张昭答应出山相助答复,心中满是欢喜,脸上的笑意怎么也藏不住。他迫不及待地与张昭一同来到书房,书房中,古朴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弥漫着淡淡的墨香,营造出静谧而庄重的氛围,仿佛在无声地见证着这场关乎天下苍生福祉的重要商议。
两人面对面坐下,袁术前倾着身子,目光紧紧锁住张昭,神色间满是急切与期待:“先生,如今我虽手握资源,却不知从何处着手,方能让庐江、汝南两地焕然一新,还望先生不吝赐教。”袁术已将暗中控制汝南之事告诉张昭,张昭见袁术将如此隐秘之事告诉自己也十分感动。
张昭轻抿了一口茶,目光沉稳而坚定,略作思索后,缓缓开口:“将军,欲兴邦治国,需从民生、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着力。首先,广招流民。当下战乱频繁,百姓四处逃亡,颠沛流离。我们可在各地要道、城门口张贴醒目的告示,承诺为流民提供安身之所、衣食之资,吸引他们前来。”说着,张昭用手在书桌上轻轻比划着,似乎在勾勒着流民归乡的场景。
袁术微微点头,眼中透露出认可,追问道:“那流民来了之后,又该如何安置?”
张昭胸有成竹,继续说道:“其二便是开垦荒地。陈家隐匿的几百万亩良田以及其他无主之地,皆是宝贵资源。可将这些土地划分成小块,分配给流民与士兵耕种。如此一来,既能解决流民的生计问题,又能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军粮供应。”
“妙哉!”袁术忍不住拍手称赞,“只是耕种之事,需有精通农事之人指导才好。”
张昭微笑着回应:“将军所言极是,这便是其三,设立农官。在各地挑选那些经验丰富、熟悉农事的老农,担任农官,指导百姓耕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如合理密植、适时灌溉等,提高粮食的产量与质量。”
袁术连连点头,认真聆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