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改制斗争

承明出自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说苑·修文》:“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之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也。”

平日里都是在前殿朝会,而刘骜今天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朝会定在这里。

翟方进,王根带领着大臣们手持笏板紧贴胸前,白袜轻踏在光洁地面上,发出细微却整齐的声响,宛如晨钟暮鼓,回响在殿内。

虽然承明殿挺大的,但今天的大臣到来十分多,长安内大小官员,排得上名次的差不多到齐了,显得拥挤,每个人坐的距离很短。原本宽敞的殿内此时,被挤成了一个狭小的空间。

陛下驾到!”一声清脆的传报声打破了短暂的沉寂,众臣纷纷起身,不敢有丝毫怠慢。

刘骜扫过人头攒动,大臣们的衣袂相互摩挲,发出细微的声响,难免有些许不便,有人不小心碰到了邻座的肩膀,然而这些细碎的声音很快就被一片寂静所淹没。

“朕今日将朝会移至承明殿,自有深意。”刘骜声音并不高,却足以让每一位大臣听得清楚。停顿片刻,目光落在翟方进和王根身上,“你们二位以为如何?”

翟方进和王根对视一眼,上前一步,躬身作揖:“陛下圣明。臣等以为,此举必有深远考量。

两个人已然提前被刘骜通知,知道接下来的朝会有干什么。

大殿内一片静默。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各怀心思,承明殿内的拥挤使得彼此之间的距离更近,也让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被放大。

刘骜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情,随即看向挤满人的角落:,何卿,请上前说话吧。

何武一步一步迈上前来,站在殿中央,声音洪亮而清晰:“臣以为,今朝堂之上,丞相与将军之权势过盛,已然威胁到了朝廷的稳定。君臣之道,贵在平衡。若君主之权被架空,国之根本动摇,百姓何以安居乐业?。

刘骜微微点头,示意继续说下去。

何武从袖中取出一卷奏书,双手呈递上前:“臣为此事日夜忧心,特拟此奏书,骠骑大将军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两者与丞相平起平坐,合称“三公”,改刺史为州牧,以及其中三公馆一些地方政令详细,请陛下明察。

大臣们面面相觑,议论纷纷。有人点头称赞,认为何武所言极是;也有人摇头叹息,担忧改制会引发朝局动荡。

刘骜接过奏书,仔细审阅,片刻后抬起头,扫视全场:“何卿所奏,深得朕心。改制之事,势在必行。尔等身为朝臣,当以国家为重,全力支持。”

大臣们纷纷躬身作揖,齐声应道:“臣等遵诏。”

现如今刘骜不像刚刚登基那没有威望了,所以大臣们不支持也得支持。

今天朕还有一件事,刘骜拿起案上的奏书,直接扔了下去:“红阳侯,你可知罪?”

就在不远处的王立,看到刘骜的表情,已然心虚,颤颤巍巍地走上前,低声问道:“陛下,臣何罪之有?”

“哼!死到临头了还狡辩!”刘骜冷哼一声,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目光如刀,直刺王立的心脏。

眼神中的寒意让王立不自觉地打了个寒战“,声音略带颤抖:,臣确实私底下圈了一些地,请陛下宽恕。”只能低垂着头颅,双手微微颤抖,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

队伍之中的朱博看到此情景,认为是个好机会,毕竟王立是陛下的舅舅,再怎么处罚也不会严重,走上前去为辩解:,陛下,红阳侯虽然有罪,理应从轻处置。

前排的翟方进看到这一幕微微冷笑,这个朱子元,这时候还不知死活,还想替王立求情,正好一起打。

翟方进缓缓步至朱博身旁,直视其眼,“红阳侯身为外戚,本应垂范天下,却知法犯法,岂能以‘从轻处置’四字轻轻带过?若是今日法度因权贵而弛,他日定国将不国,你朱子元身为京兆尹,又当何辞以对?”

朱博脸色一沉,反驳道:“丞相此言过重,红阳侯虽有过错,且为陛下至亲,适当宽宥,亦显陛下仁德,法外施恩,古已有之,何必如此咄咄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