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治黄和青藏线

但因为清末民国的军阀混战,他的水利工程一波三折,一直到1938年才算基本完工。

之后因为政治原因,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水利教育事业。

中国最牛的水利专业学府,南京河海大学就是他创办的!

李仪祉终身致力于“水利救国”,在他临终之前还吩咐:

“未竟及尚未着手之水利工程,应竭尽人力财力,以求于短期内逐渐完成。”

在他死后,自觉参与送葬的群众多达3万人,这是对他最高的褒奖。

....

“李爱卿,朕想问一问,对于黄河治理有什么好的建议啊?”

在知道了是这位大牛后,昭武皇帝和颜悦色的问道。

“陛下,臣早年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已然走遍了黄河沿线。”

“臣依据所见所闻,总结撰写了《治黄关键》。”

昭武皇帝听到李仪祉的回答,很是佩服!

“爱卿啊,你就大体讲讲你的治黄方略,朕洗耳恭听。”

皇帝微微前倾,作出恭听状。

李仪祉也不虚,大国工匠都有自己的信念,在谈到自己专业的时候对答如流。

“黄河之患,必上中下游并重治理,不应效仿前人,只着眼于治理下游的对策。”

“帝国之水患,缘沿岸之山无林也。”

“帝国内地山谷之间,不宜耕种之田甚多,不植森林何用?”

“除以植被,再于下游建设堤坝,这双管齐下必使黄河大治!”

说到最后,李仪祉的声音不自觉高了许多。

李仪祉刚讲完,昭武皇帝从龙椅上起身,大步来到李仪祉身前,并握着他的臂膀说道:

“爱卿之言,乃万世良言,朕这就让户部拿出钱来,你李仪祉作为黄河治理工程的总负责人!”

听到皇帝的话,李仪祉大喜并要跪倒谢恩,但被皇帝用力扶住。

虽然帝国这些年也注重环境保护,但没有还林这一说法。

来自后世的皇帝不是不知道,但就所处的时代而言,此时实行后世之法多有弊端。

这时候的粮食产量还达不到后世,你还林了,饭碗要不要了?

这也是皇帝一直犹豫,没有实施的原因。

但治理黄河则不同,只针对黄河沿线来还林,无疑轻松不少,后遗症也轻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