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新任内阁

厚坤帝立马召见了16岁的胡军席。

面对皇帝和朝臣,胡军席一点都不露怯,针对皇帝的询问对答如流,并且毫不逾越,恰到好处。

这是人才啊!胡军席被当时的张宗文一眼相中,并成为了他的得意弟子。

大学毕业的胡军席火速进入朝堂,就在礼部担任一个书记官。

没几年,张宗文主动找到厚坤帝,要求把胡军席调入地方。

这是璞玉,一定不能浪费了。

这开启了胡军席长达10年的基础之路,从乡镇到城市,几乎各种部门都被他呆了一遍。

因为过目不忘的本领,胡军席每到一个部门,都能很快梳理接受各种本职工作。

统一战争爆发后,张宗文担心胡军席的安全,向当时的德康皇帝请求把胡军席调入朝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张宗文心里,胡军席可是帝国未来的首辅大臣,搞不好会成为驻留史书的一代名臣,可不敢因为战争出意外。

这也是皇帝第一次听说胡军席的名字。

当时好奇的皇帝专门召见了胡军席,并借机询问了一些问题。

胡军席确实是个天才,经过10年的基层锻炼,对于皇帝提出的各种发展问题,常常都能一针见血。

只不过对于世界大势,因为年轻阅历不够,还不能如老狐狸张宗文和杨潇那样看到事件背后的本质。

是个人才,但还需历练历练。

外务司不是归礼部管辖嘛,就让这小子去外务司跟着唐仪混几年。

直到前不久,因为张宗文致仕,昭武帝才把胡军席叫入宫中又进行了一次询问。

这一次,胡军席的答案明显比三年前要成熟了很多,也能看到各列强隐藏起来的一些龌龊。

昭武帝大手一挥,让王秉林内阁,把胡军席的名字加入了推荐名单。

虽然皇帝认定礼部尚书接班人就是他,但程序还是要走的。

这是规则,皇帝必须带头遵守,以后才会让规则一词深入人心。

帝国第一次内阁换届选举圆满落幕。

而新内阁上任的首要事物,就是组织一次外事访问。

由户部尚书高卢植牵头,然后工部、礼部还有一些民间企业,共计368人的代表团在京津港登上了“伯靡号”重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