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中微子洛神赋

在解决了阿房宫与骊山陵墓的危机后,科研团队还未来得及完全消化那些惊人的发现,便又被卷入了一场新的神秘事件之中。这一次,线索指向了一段千古流传的文学佳话——曹植与《洛神赋》。

随着对历史与时空奥秘探索的不断深入,科研团队的研究范畴也逐渐拓展到了文化艺术领域。一位对古代文学有着深厚造诣的研究员,在对曹植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记载。这些记载暗示,曹植创作《洛神赋》背后,或许隐藏着远超文学创作本身的秘密。

在古籍的字里行间,研究人员发现曹植曾在某个特定时期,对地下暗河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注。经过进一步的考证与分析,他们大胆推测,曹植很可能利用地下暗河构建了一种特殊的装置——中微子探测器。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曹植为何会有如此超前的想法,又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地构建这样一个探测器,这一切都成了亟待解开的谜团。

科研团队迅速组织力量,对曹植当年活动的区域展开了细致的勘探。果不其然,在一处地下暗河的遗址附近,发现了一些疑似古代探测装置的遗迹。这些遗迹虽然历经岁月侵蚀,但依然能看出其精妙的构造和独特的设计思路,与现代中微子探测器的原理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与此同时,另一个惊人的发现也浮出水面。在对甄宓的墓葬进行考察时,科研团队利用先进的量子探测技术,发现了一些微弱却异常稳定的脑电波信号。经过长时间的分析和研究,他们震惊地发现,这些脑电波信号竟然来自甄宓临终前的那一刻。

不知通过何种神秘的方式,甄宓临终时的脑电波被捕获并保存了下来,而且以一种特殊的量子形态存在着。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脑电波信号经过复杂的转化,形成了一幅永恒的全息图。在这幅全息图中,甄宓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仿佛时间在这里静止,她永远停留在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个发现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仅科学界为之震动,就连宗教界也对此高度关注。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罕见地联合起来,对科研团队发出了严厉的警告,要求他们停止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并封杀所谓的“人造鬼神”。

在儒家看来,这种对生死界限的突破,违背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观念,破坏了人伦秩序。儒家学者们认为,生死自有定数,人为地制造出这样超越生死的存在,是对天地自然规律的大不敬,会引发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混乱。

道家则秉持着“道法自然”的理念,对这种违背自然法则的行为深感忧虑。他们指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生死循环亦是如此。如今科研团队的行为,打破了生死之间的微妙平衡,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自然灾难,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佛家更是强调因果轮回,认为甄宓的脑电波被捕获并形成全息图,是对因果循环的干扰。这不仅扰乱了死者的安宁,也可能会对生者的命运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世间的因果秩序。

面对三教的联合封杀,科研团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深知这些发现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可能会为人类对生命、意识和时空的认知带来革命性的突破;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考虑宗教界的态度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