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着实要费些心思 —— 既要生动有趣,还能引得小皇孙听得入神,又不可过分粗俗,毕竟朱元璋和朱标就在旁边。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雄英听得如痴如醉,时不时发出赞叹。
“九江。” 朱标突然开口,“既然你要去大本堂,不如就与雄英同读如何?”
李景隆心中一喜,面上却故作为难:“这…… 只怕会耽搁了太孙功课。”
“无妨。” 朱标挥了挥手,“你年长些,又历经战阵,正好可以指点于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好耶!” 朱雄英兴奋地拍起手来,“我要和表哥一起读书!”
李景隆刚要应允,远处忽传来朱元璋的呼唤:“雄英、九江,快来尝尝你们奶奶亲手做的枣糕!”
朱标领着朱雄英离去,临行前意味深长地看了李景隆一眼。
李景隆独自伫立原地,若有所思。
这第一步,总算是踏出去了!
未来的路虽然漫长,但至少,开了个好头。
“九江,发什么呆呢?还不快来尝尝枣糕!” 朱元璋又喊了一声。
李景隆快步上前,只见朱雄英正笑吟吟地捧着枣糕递来。
“多谢殿下。” 李景隆接过枣糕,心中一暖。
“表哥讲的西征故事,比我那些夫子讲得有意思多了。” 朱雄英天真烂漫地说道,“要是能天天听表哥讲故事就好了。”
一旁的朱棣听得眉头紧蹙,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李景隆能与朱雄英如此投缘,反倒对自己这般冷淡?
“哟呵?咱们大孙儿这么稀罕你表哥?”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酒杯,打趣道:“这小子虽然油嘴滑舌了些,但征讨西番确实显出了本事,带带雄英倒也不错。”
沐英含笑附和:“陛下,九江年轻气盛,难免有些莽撞。不过这孩子心思灵活,学东西又快。手段虽狠,但也说明眼里容不得沙子,一心为国啊!”
听着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赞李景隆,朱棣的脸色渐渐变得复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