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过年,永兴三十五年

一个村子最开始组成时,那个村民与其他人不是沾亲带故,可过了一两代人,关系就淡化了。

“士”已经成为了剥削阶层,是最低一级的统治者,把他们想的太过美好是要吃亏的。

李承平只能保证,他还在时候的模样。

余氏收东西收的手软,但李承平却并不担心奶奶会失了分寸。

俭省的习惯是余氏多年保持的结果,这种习惯只针对家中的大小人,在外人面前,余氏是十分豪爽的。

她从不欠人情,乡亲们的礼物撵在年关不好不收。

等年一过,她就会在各家孩子生辰或是在过节时,送些礼物给还回去。

礼尚往来是华夏的传统美德,这项德行在李家是从始至终的贯穿了下来。

初一后,永兴三十五年就算正式开始了。

柳安待到初五就回了西安,那里还有许多亲戚,再不回去就不像样子了。

黄立也是一样,乡亲们待他很好,回府学前看看是应该的。

走时,两人大包小包的装了满满一兜子,李承平嘴角抽动。

拦着奶奶会说,都是同窗怎能如此小气,不拦吧!黄立都快提不动了。柳安还好,柳叔他们是一块来的,有人分担。

李承平直到最后也没出言制止,热情好客总归不是错,只能苦一苦黄立。

过年走动的人愈发的多,李承平只好躲到村学里温书学习。

为了防止村里小孩进他那小窄屋把书本扯坏,他特意找王勤弄了把锁。

王勤现在是在兴平当学徒,李久昌则早就不在酒楼干了,而是跟在陈运跟前忙活。

药材转运可没有过年一说,这是无时无刻都需要的救命物件。

有一说一过年前后,那些关卡收受钱财的,在这个时候是真的敢开口,一到过年就涨钱,足足涨了三成。

不过那是陈运和郑兴澄的事情,李承平啥事不干,空手拿了几年银子后,就退场,不再掺合。

这种事得及时抽身,不然钱拿多了,所有分成的人都不会舒服。

作为李承平堂哥,李久昌去跟着赚钱,别人也不会为难。

考中秀才后,这身份待遇立马就不一样了,现在村里那个长辈见着李承平不喊一句秀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