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试入榜人员已出,但名次未定。
看了一下午,崔博将最终收录的考卷,又筛了筛。
五十份考卷,留下数份展开放在桌上,盯着其中三份,心中有了主意。
“本官觉得院试成绩按这样定榜最为合理,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崔博率先将名录递到陆知府手中,声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意味。
诸县、府教谕,以及陕西诸道官员表面上闷头不说话。
心里却骂着娘,谁人不知院试成绩,提学可一言决之。
你这样问谁敢提反对意见。
尽管早就知道崔博的意思,但没看到名次,谁也不敢随意出言附和。
不然崔博一定会觉得是他们敷衍或逞他官威,所有说打工人实在太难了。
夜已深,一间小屋,几根蜡烛,一张名录,几位大人齐聚发言便可决西安府参考院试所有学子功名与否,实在让人唏嘘。
诸位大人看过名次便开始回忆前三名的文章,五十名在榜学子文章,他们都是看过的。
当着学政面,没人敢再去翻动考卷,即便记不得,也要装作一副沉思样,不敢让人看出端倪。
回想之下,一个思维敏捷的官吏,在脑子里率先过了一遍今科院试案首文章。
当即道:“英才,真乃英才呀!真是写明了梁惠王问政问对之精髓,四大仁政,无论是轻徭薄赋,还是省刑罚回答的角度巧妙非凡,大人点此人为案首,真知灼见也。”
被这小子抢先,其余官员不管想没想起来文章概要,一个个都围着拍起崔博马屁。
陆知府嘴角抽动,很想巴拉几句,情形如此却很难有插话的时机。
“哈哈哈哈!”崔博心情舒爽。
现在的他可听不得一个不字,在场众人也没谁会质疑。
崔博永兴十六年进士,为官近二十载,二甲及第出身,十数年的宦海沉浮,如今更是陕西提学,大家的顶头上司。
即便不说身份,单从他的阅卷水准来看,众人也是佩服的。
既然认可,又没有利益纠葛,自然一个个的纷纷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