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再出一题啊,再出一题。”
宋毅骋不用抬头就知道是小丫头王一萌,几女各有各的称呼,她是叫公子的。“好吧,听好了,最后一题了,说有一个东西,长在半中腰,有皮也有毛,长约五六寸,子孙都在里面包。”
果不其然,少女想不明白,少妇以为自己知道是什么,宋毅骋看看就知道谁想岔劈了,也不再卖关子,直接告诉几女答案是玉薥秫。
玉米这东西虽然早百多年前就传入了大月国,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种植呢,很简单,产量不高。
野生的玉米一开始可能就是杂草中的一员,它们为了传播种子求得物种的延续性,它们会进化的,要在种子成熟的时候让它自动脱落,但如果变成作物,它这个物种天生的求生本能就会导致人们得不到更多的果实和种子,只有让这些种子留在玉米棒子上,等成熟后才能收获更多,这一步的培育不知道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因为印第安人没有历史书写下来。
总之肯定是成熟的时候更倾向于采集那些不易于脱落的种子,也许是这种无意识的选择,其长期的结果就是产生了不落粒的品种,这才能开始作为农作物开始培育。
但传入大月国也没有一时间风靡,说到底还是因为要成为粮食作物首要条件必然是产量,就跟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国外的火鸡我们没有养呢?这还不简单,华夏人不养说明火鸡肉不好吃呗。同理,玉米不种,说明产量不高呗。
如果宋毅骋没有记错,在他那个时间维度中,在1949-1959年间进行了玉米品种间的杂交种培育,这是第一次玉米种的规模化更新换代,其成果有坊杂2号、百杂2号、春杂2号等品种,这时候全国玉米平均亩产才从64.4公斤提高到90.5公斤。第二次是1960-1964年,双交种,这一时期有农大3号、川农7号、双跃3号等,全国玉米平均亩产提高到105.8公斤。后面是一直在培育,直到七十年后,亩产已经接近500公斤了。
宋毅骋不认为带着点玉米粒穿越就能亩产千斤,宋毅骋那时代维度的种子大多都是杂交的,收获后不是说完全不能当种子,但自己留种的结果必然是大规模减产,要不然当时的农民自己手里大把大把的玉米为什么不种,还要去农资站买呢。
可见这玉米在这大月国推不开的原因不是老百姓傻,而是还没培育到一个合适的产量上,培育一定是个长期的过程,从果实中选择好的种植,再选,再种,慢慢的将好的性状保留下来,等亩产能有一百斤的时候,一定会有规模种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