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内阁会议

北直隶,文渊阁。

这座位于紫荆城东南角的宫殿,从永乐年间创建至今,岁月的痕迹在这里留下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成为历代臣权之争的角斗场。

而今日,这座辉煌的宫殿即将上演一场权力的博弈。

偌大的主殿中,太师椅上落座着六位身穿红袍的内阁大员。

他们分别是内阁首辅兼礼部尚书,申时行。

吏部尚书王锡爵。

户部尚书王家屏。

兵部尚书张位。

刑部尚书赵志皋。

工部尚书许国。

申时行率先发言:“既然各位同僚都到齐了,那咱们就先说说蜀地蛮子作乱的事。”

兵部尚书张位环视一圈在场所有人的表情,说道:“四川巡抚上书的邸报,相信诸位已经看过了,张某便不再重述。眼下西南藩蛮蠢蠢欲动,似有起兵叛乱之心,张某劳请户部即刻拨下饷银,以便备战。”

王家屏听后,眉头慢慢皱了起来,问:“以张尚书之见,当拨银几何?”

张位道:“先拨二百万两。”

王家屏被气笑了:“张尚书,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民间有句俗话,叫我家的银子不是大风刮来的。去岁国库收入,农税2080万两,工商税223万两,杂税仅347万两,统共2650两。其中用于山西赈灾,就拨出去800万两。”

“而今国库仅存700万两,若是打一场仗就花掉二百万两,那接下来几个月,大明朝所有官员的俸禄恐怕都发不起。”

张位反驳道:“张某听说,去年山西受灾地区,仅波及到朔州、马邑、山阴等地。几年前北直隶那场大雨,波及州县可比山西还要严重,而赈灾仅仅才用了300万两银子。张某实在想不通,这800万两银子,到底是怎么花出去的?”

大家都是混迹官场的老油条,何尝听不出张位言下的讥讽之意?

以王锡爵为首的兵部和工部,眼中透露着狡黠之色,就等着王家屏怎么回答。

王家屏一咬牙,找出户部的账本一条条报出来:

“庚寅年七月,户部拨银400万两,购粮救济灾民。”

“庚寅年八月,户部拨银100万两,修筑民房。”

“......”

流水账报完,王家屏有种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口吻说道:

“张尚书应当知道,每逢受灾,缺粮、瘟疫、治安,这些祸患屡见不鲜。哪个当地官府没处理妥当,极易发生民变。”

“为了防止疫病蔓延,户部从全国征用五千个郎中北上救治百姓,光是这些郎中的衣食住行,还有所需的药物,就花了100万两银子。”

张位被说得无言以对,眼神瞟向王锡爵和许国。

老铁,快来帮帮忙。

可是两人并没有搭理他,低着头看书案上的公文。

申时行这时说道:“忠伯(王家屏字),你不说老夫都快忘了。去年那场瘟疫实在离奇,按理说,瘟疫常常在洪水过后发生。可当时的山西,仅仅是干旱,这就很莫名其妙了?”

赵志皋附和道:“阁老所言在理,下官已经派人前去探查过,据来报,这场瘟疫有可能并非天灾,而是人为。至于瘟疫源头从何而来,目前尚未有头绪。”

察觉到申时行等人,故意要把会议带跑题。

张位及时说道:“诸位,我等今日议案,乃是商榷西南蛮子一事。没有头绪的事,还是容后再说吧。”

申时行长叹一声,说道:“眼下国库匮乏,不宜发兵征讨。斯以为,先遣钦差大使,赴西南查证事实,再做定夺。”

王家屏拱手道:“阁老此举妥当,需知播州杨氏前不久以武抗命,谋反之心昭然若见。且杨氏与西南诸多部族向来暗通款曲。如若贸然挑起战端,唯恐播州杨氏横插一脚,跟着西南蛮族联手反抗朝廷。那这场仗将陷入长久的拉锯战,实在得不偿失啊。”

张位瞪着王家屏,怒道:“那么按照王尚书的意思,被蛮子袭击的大明将士,就该死了?被蛮子屠戮的平头百姓,就不用讨回公道了?”

王家屏也拔高声音:“王某没有说过不打,而是眼下西南局势不稳,此事需得从长计议。”

张位冷笑:“等咱们从长计议,受难军民的心都凉了!”

王锡爵紧跟其后抛出另一件事:“两位都稍安勿躁,既然在战与不战之间,我等暂时无法达成共识。不如先说说陕西布政司上书的褒斜道一事。”

说完,眼睛瞟向工部尚书许国。

许国打开一本公文,说道:“据陕西布政司上书,为解流民之困局,陕西官府以工代赈号召流民修路。起初陕西官府因为没钱,根本没打算启动修路工程。幸得有位来自四川的商人,用承包修路的代价,向陕西官府换取秦岭一片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