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了晚稻的移栽,队里就火急火燎的组织收获黄豆。
盖因黄豆的豆荚已经开始显黄了,如果不马上收回到打谷场,就会因为太阳太大,豆荚炸裂黄豆都掉到地里,会给采收带来很大的麻烦。
天微微亮,李安就带上家伙事,跟着大部队前往北山坡,或是用镰刀,或是用手拔,大家各施手段。
还要小心些,以免那熟透了的豆荚,突然炸裂,迸发出来。
几百亩的坡地,花了五天时间才都采收回来,无它,实在是镰刀太不给力了,之前割稻割麦的时候还不觉得,现在割豆,才真真是困难,不多时就会卷刃,这个时代的炼铁技术真是一言难尽。
豆收在是小心,也有黄豆脱夹落到地上,所以豆收的最后一天,像她这样的半大孩子,都被指派着像小孩子一样捡豆子去了。
而收回来的黄豆已经都铺到了打谷场,伴随着炎热的烈阳,还时不时能听到噼里啪啦的爆裂声。
李安这个小朋友,还克服着被豆荚画上腿部疼痛,在铺满豆箕的打谷场走了一圈,每踩下一脚,噼啪声就密集一阵,也惹得李安哈哈大笑。
负责处理黄豆的红衫叔看到之后,把她赶了下来,然后拿出从农具房领过来的连盖,啪,啪,啪,的打到豆箕上,豆荚就像遇到天敌一样,欢快的蹦了出来。
打豆荚的连盖,长相看着有些奇特,它是由一根两米五左右的木棍,顶部穿上木轴。
再由木轴连接着一块用竹片绑起来的竹板,竹板长六十公分左右,宽十五公分左右,顶端再打一排贯穿的空洞。
旋转长竿时,带动木轴,使竹板转动,拍打在豆荚上,让豆子掉下来。
这是一种很好的发明,竹板可以自由转动,既解决了受力点的问题,也增加了受力面积,还省力。
同时在农耕年代,它可以节省很多人工成本,像油菜,绿豆等豆荚类果实都能使用到它。
当然使用它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李安也忍不住上手试了一下,可能是用力不对,也可能是连盖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