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战争中,美军在中部各州建立了32个培训营,每个营占地8000到英亩,不但有超过5万亩的平整土地面积,每个标准营地还有1万5000栋建筑,可容纳4万人,美军建造这些培训营只花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展现了强大的工业生产和组织能力。
没错,他们是用工业生产的思路,组织新兵培训。教官来自久经战阵的法国,这些教官系统性的向招募到的新兵传授步兵战术、火炮操作、通讯联络、工事构筑等所有军事技能,所以美国人能在战争中快速组建四百万军队。
当时汉军为什么两次走出防线,发动了大规模歼灭战,原因就是发现自己暴兵的速度比不过美国。连续两场大规模歼灭战,歼灭美军一百多万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如果不是美国人有这么强的暴兵能力,刘勇强是没打算进行大规模运动战的,死守内华达山脉,等着美国人冲机枪口才是成本最低的。
但再坚固的防线也有极限,所谓十则围之,倍则攻之,让美军用两倍兵力从容攻击,早晚出事。毕竟攻击只需攻其一点,防守却要面面俱到,一个点被突破,就大败亏输了。所以当时在美国兵力达到300万之时,就发动一次大规模反击,连续两次,结果还打崩了美国的士气。美国人大概也发现他们暴兵速度虽然猛,但却比不上被人消灭的速度,所以绝望了。当然,当时的情况很复杂,有民族主义不够强烈,新移民为美国而战的信念不足等等,但这种绝望是促使美国高层认输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汉的训练体系,是寓兵于农,军屯中常年有十分之一的农家子弟参加训练,每年保证半年训练时间,为了弥补士兵们不能农闲出去打工的损失,就要发军饷,一个月4两,虽然只是现役部队的一半,可两百万的半兵役支出,也是4800万两的花销。相比之下,美国这种方式成本要低得多。
至于训练速度上,美国也明显更快。寓兵于农长期训练,虽然每个兵都能拉出来当精锐来用,可训练出一个半农兵没有一年时间是做不到的,美国人用专业军官,分专业培训,却能将大量合格士兵丢进战场。
所以战后大汉也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培训营地,在天山南北各修建了10个,在蒙古大草原上修建了20个,按照美国标准,一个营地一期可以培训4万士兵,一期就能培训出160万大军,时间上只需要三到四个月。训练营地建成后,农闲时候,把各地农兵送过去轮训,那里有比军屯更大的场地,更先进的设施,大大提高了半兵役的战斗力。战时还能批量暴兵,不要太好用。
双方确实有战争的准备,都在进行外交活动,英国当然第一时间知会大汉这个盟友。
虽然上次战争中,英国并没有不计代价的支持大汉,但也算起到了很大作用,不是英国在欧洲斡旋,那场战争未必能始终保持大汉跟美国单挑的局面。至少当时俄国人是蠢蠢欲动的,一旦俄国人从中亚打过来,从满清嘴里咬一口肉是有机会的。因为当时大汉不敢反对,很可能就默认俄国占据了伊犁了。
英汉同盟是防御同盟,只在被攻击状态下才能启动,这也是为什么英国上次没有下场,同盟还能保持的原因。
刘勇强敞亮的多,回复英国,这次英国是在维护他在美洲的权益,所以美国的干涉可以被理解为对英国的侵犯。不过提出,希望大汉在维护自己美洲权益的时候,也能得到英国无条件的支持。
算是一个补充协议,英国此时没有拒绝的理由。
双方甚至就军事合作进行了详细沟通,军队代表进行了深度讨论。
只要英国能保证制海权的情况下,大汉这次至少可以动员400万大军,而且第一时间就能直接攻击美国大平原地区。半年之内,将战线推进到密西西比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