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智破士绅阻革浪,太子稳驭改革舟

接下来的时间里,朱标与众位士绅官员,在奉天殿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朱标凭借着超越时代的见识,将六百年后的历史经验,信手拈来。他详细地列举了改革给大明带来的种种好处:商业的繁荣,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外贸易的拓展,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同时,朱标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旧制的种种弊端: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官僚体系臃肿,效率低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得淋漓尽致。他的声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婉转,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演说家,牢牢地吸引着所有人的注意力。

那些士绅官员们,一开始还抱着抵触的态度,试图反驳朱标的观点。但随着辩论的深入,他们渐渐发现,朱标所说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他们开始动摇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观点。一些人甚至开始暗自点头,表示赞同朱标的说法。

李善长站在人群中,脸色变幻不定。他没有想到,朱标竟然如此博学多才,口才如此了得。他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凭借着资历和人脉,压制住朱标的改革。但现在看来,他似乎低估了这个年轻的太子。

“太子殿下,”一个原本坚决反对改革的士绅官员,突然站了出来,对着朱标深深一揖,“下官之前对改革有所误解,听了殿下的讲解,茅塞顿开。下官愿意支持殿下的改革!”

他的话音刚落,便如同一个信号,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士绅官员,开始改变自己的立场,表示愿意支持朱标的改革。

眼看着局势朝着自己不利的方向发展,李善长心中焦急万分。他知道,如果再不采取行动,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将付诸东流。

李善长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对着朱标说道:“太子殿下,即便改革有诸多好处,但也不能操之过急啊!毕竟,祖宗之法不可废,民生疾苦也不可忽视。老臣以为,应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方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朱标闻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知道,真正的重头戏,现在才刚刚开始。

“李大人所言极是,”朱标点了点头,语气诚恳地说道,“改革确实不能操之过急。孤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在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百姓的影响……”

说到这里,朱标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所以,孤准备推出一系列折中的改革措施……”

朱标的话音未落,便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声音打断。

“报——”一个侍卫匆匆跑进大殿,神色慌张,气喘吁吁地说道,“殿下,宫外有一群百姓,说是要面见殿下,状告新政……”

朱标的眉头猛地一皱,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隐隐感觉到,这件事情,似乎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带他们进来!”朱标沉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他倒要看看,究竟是谁在背后搞鬼,想要阻挠他的改革。

朱标的“折中”二字,如同一颗定心丸,暂时安抚了朝堂上躁动的情绪。他提出的改革措施,并非一味强硬,而是巧妙地在士绅与新兴商业阶层之间寻求平衡。

例如,在土地政策上,他并未直接废除土地兼并,而是出台了限制兼并的法令,并鼓励士绅将部分土地用于发展农业合作社,既保证了他们的收益,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商业政策上,他继续推行减税政策,但同时也加强了对不法商人的监管,避免他们利用特权损害百姓利益。

这些措施,既照顾到了士绅们的部分利益,又保证了改革继续推进的大方向。

如同在激流中筑起一道道堤坝,虽不能完全阻挡洪流,却能引导其流向,避免造成更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