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智勇双破内外患,明朝重绽盛世光

而就在京城沉浸在这欢乐祥和氛围中的同时,远在边疆的燕王朱棣也给朝廷送来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捷报。

“皇兄在上,请受小弟一拜!也速迭儿那贼子竟敢趁我大明内部稍有动荡之机,率领大军悍然进犯边境。不过,皇兄大可放心,小弟早已有所防备。我亲率麾下精锐之师,在边境线上与那也速迭儿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经过数日鏖战,最终成功将敌军击退,保得我大明疆土安然无恙!”朱棣在信中如此写道。

在这封言辞激昂的书信里,朱棣还详细地描述了那场激烈无比的战况。原来,也速迭儿见明朝朝廷因铲除奸党而略有混乱,便心生歹意,妄图一举突破明朝边境防线。但朱棣凭借着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和卓越的指挥才能,提前洞悉了敌人的意图,并迅速做出应对部署。

朱棣向来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天下,其军事才能更是卓越非凡、指挥有方。此次与也速迭儿交锋之际,朱棣凭借着对地形的敏锐洞察力,巧妙地设下天罗地网般的埋伏。当也速迭儿的大军气势汹汹而来时,全然未曾察觉已步入朱棣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

刹那间,喊杀声四起,伏兵从四面八方涌出,如猛虎下山一般扑向敌军,打了也速迭儿一个猝不及防。

接下来的数天里,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战场上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然而朱棣始终镇定自若,指挥若定。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麾下将士们见主帅如此英勇无畏,士气大振,皆奋勇杀敌。反观也速迭儿一方,因初战失利,军心大乱,虽拼死抵抗,但终究难以挽回颓势。

终于,在朱棣及其所率明军的凌厉攻势之下,也速迭儿的军队彻底溃败。无奈之下,也速迭儿只得率领着那些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逃回了遥远的漠北。

远在京城的太子朱标得知这一捷报后,心中欣喜万分。当他读完朱棣寄来的详细战况信件时,那张原本略显忧虑的面庞瞬间绽放出欣慰的笑容。他深知,正是因为有像朱棣这般勇猛善战且智谋过人的弟弟镇守在边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才能够稳如泰山。

于是,朱标毫不犹豫地提起笔,给朱棣写下一封回信。那封信中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满满的鼓励与深切关怀:“四弟啊,你此番征战实在辛苦!但孤坚信,只要有你在边疆坐镇,那里必将坚不可摧、固若金汤。望你保重身体,勿要过于劳累……”

就这样,身处两地的兄弟二人通过一封封饱含深情厚谊的书信传递着彼此之间的牵挂与问候,分享着前线战事的最新进展。在这场生死攸关的危机面前,他们不仅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反而愈发团结一心、相互激励。而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兄弟情义,也随着每一次书信往来变得越发深厚浓郁起来。

他们一个在朝廷稳定局势,一个在边疆抵御外敌,为守护明朝的江山并肩作战。

京城,御书房。朱元璋看着跪在下面的朱标,“标儿,这次你做得很好。朕没有看错你。”

朱标谦虚地说道:“父皇,儿臣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朱元璋点了点头。“好,好。朕就喜欢你这种不骄不躁的性格。”

危机解除,朝堂上下都松了一口气。

然而,朱标的心中却并没有放松警惕。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这日,朱标正在批阅奏折,一名锦衣卫突然走了进来。“殿下,徐达将军求见。”

小主,

朱标闻言,放下手中的奏折,眉头微微一皱。

“徐达将军?他不是应该在边疆吗?怎么会突然来到京城?”

“让他进来。”朱标沉声说道。

片刻之后,徐达走了进来。他向朱标行了一礼,然后说道:“殿下,老臣有要事禀报。”

“徐将军请讲。”朱标说道。

徐达脸色凝重地说道:“殿下,也速迭儿虽然被击退,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入侵的打算。他正在积极调兵遣将,准备卷土重来。”

朱标闻言,脸色一变。“什么?他竟然还敢来?”

徐达点了点头。

“殿下,也速迭儿这次来势汹汹,不可小觑。老臣认为,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他的进攻。”

朱标沉吟片刻,然后说道:“徐将军说得对。朕会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殿下,老臣还有一个建议。”徐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