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恭敬地跪伏在地,沉声道:“儿臣不敢居功,此乃父皇洪福齐天,将士用命。”
朱元璋走到朱标面前,亲自将他扶起,双手紧紧握住他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
“标儿,你可知,胡惟庸一案,牵连甚广,朕本以为要费一番功夫才能彻底清除,没想到你竟如此迅速,如此彻底!你真是朕的好儿子!”
朱标感受着父亲手上传来的力量,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这比什么都重要。
“父皇,胡惟庸等人倒行逆施,阻碍改革,罪大恶极,儿臣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朱元璋哈哈大笑,声音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
“好!说得好!朕就是要你这样敢作敢为!传朕旨意,昭告天下,胡惟庸通敌叛国,罪不容诛,其党羽一律严惩不贷!同时,朕要嘉奖太子朱标,赏黄金万两,绸缎千匹!”
旨意一出,朝堂上下,一片欢腾。百官纷纷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消息传到民间,百姓们也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他们知道,胡惟庸的倒台,意味着改革的阻碍被彻底扫清,他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
一时间,整个大明王朝都沉浸在一片喜悦的气氛之中。
改革迎来了新的高潮,各项政策得以更加顺利地推行。
农田水利得到改善,商业贸易日益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欣欣向荣。
然而,朱标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虽然京城内的旧势力被基本铲除,但改革的道路依然漫长,前方还有无数的挑战等待着他。
夜深了,朱标独自一人站在东宫的书房内,桌上堆满了各地的奏折。他仔细地翻阅着,眉头紧锁。
“殿下,夜深了,您还是早些休息吧。”身边的太监轻声劝道。
朱标抬起头,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轻叹一声。
“互睡不着啊。”他指着桌上的奏折,声音低沉。
“这些地方官员,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改革的政令根本无法真正落实下去啊。”
朱标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漆黑的夜空,心中充满了忧虑。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啊……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打破了书房内的宁静。
“殿下,不好了!”一个侍卫冲了进来,神色慌张。
朱标转过身,“何事如此慌张?”
侍卫气喘吁吁地说道:“殿下,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求见,说是有紧急军情禀报……”
朱标的脸色微微一变,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宣他进来。”
片刻之后,毛骧快步走进书房,单膝跪地,神色凝重。
“殿下,臣有要事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