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明主朝堂镇异议,革新之路展宏途

“陛下,臣以为,整顿吏治固然重要,但眼下,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陛下尽快决断……”李善长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裹挟着沉甸甸的分量,像是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棱角尖锐的石子,刹那间激起层层汹涌的涟漪。

朱标稳稳地坐在龙椅之上,原本就微微蹙起的眉头此刻更是紧紧地拧成了一个“川”字,他心中那丝不安如同春日疯长的野草,愈发强烈起来。他那双锐利的眼睛,恰似盘旋高空、蓄势待发的鹰隼,冷冷地直直扫过李善长那张老谋深算的脸,沉默片刻后,从齿间沉声问道:“哦?何事?”

李善长见状,向前一步,脚下的靴履在殿内青砖上踏出沉闷声响,双手高高捧着奏折,手臂伸得笔直,将奏折高举过头顶,扯着嗓子朗声道:“陛下,臣要弹劾改革弊端,扰乱朝纲,动摇国本!”

朱标的话音刚一落地,原本还算安静的朝堂之上顿时如同炸开了锅一般。大臣们交头接耳,嗡嗡的议论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有的大臣满脸写着惊讶之色,眼睛瞪得滚圆,嘴巴微张,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有的则手捻胡须,若有所思,神色凝重得仿佛在思索着天大的难题。

几个平日里就守旧的老臣见状,也纷纷迫不及待地站出来,毫不犹豫地附和李善长。他们言辞激烈地抨击着改革,一个比一个情绪激动。有的涨红了脸,大声叫嚷着改革导致税收减少,使得国库日渐空虚;有的则挥舞着手臂,痛斥改革让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还有的痛心疾首,捶胸顿足地说改革破坏了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是大逆不道之举。

“陛下,自从您推行改革以来,百姓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他们的怨气如同滚滚雷声,响彻云霄啊!”那位年迈的老臣满脸泪痕,声音颤抖得厉害,仿佛他真的亲身经历了百姓们所遭受的一切苦难一般,言语间满是悲戚。

“陛下,改革之举已经动摇了国家的根基,长此以往,国家必将陷入混乱,不再是那个繁荣昌盛的大明王朝啊!”另一位老臣痛心疾首地说道,他的眉头紧紧皱成一个疙瘩,满脸忧虑之色,似乎大明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大厦将倾。

朱标端坐在龙椅上,面沉似水,宛如一座冷峻的雕像。他默默地听着这些老臣的哭诉和劝谏,心中的压力却如同一座巍峨沉重的大山,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朱标心里十分清楚,这些老臣所代表的绝非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意见,而是身后庞大的传统士绅阶层的利益诉求。他们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对改革,归根结底,无非是担心改革会无情地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打破他们原有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格局,让他们失去往日的特权与荣耀。

殿内的气氛愈发凝重,原本就压抑沉闷的空气此刻更是仿佛被一层寒霜冻结,令人感到阵阵窒息。烛火在微风中摇曳不定,映照着大臣们或激动、或忧虑的面庞,将这紧张的氛围烘托得愈发浓烈。

朱标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他缓缓站起身来,挺直了腰板,浑身散发着一国之君应有的威严气势。他的目光如炬,仿若两道凌厉的剑光,扫视着殿内的每一个角落,似乎想要透过这些老臣们的外表,直接洞察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

“诸位爱卿所言,朕已尽知。”朱标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寂静空旷的大殿中悠悠回荡,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稍稍停顿了一下,像是在给大臣们留出消化的时间,接着说道:“改革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但这只是改革初期的正常现象,并非改革本身的错误。”朱标语气坚定,他深知改革之路必然会荆棘丛生,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内心深处坚信,只有通过变革,才能让国家不断发展进步,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祖宗之法固然重要,但时代在变,旧制已不适应现在的明朝。”朱标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一味地遵循陈旧的法律和习俗,最终只会让国家走向衰败,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

说罢,朱标迈着沉稳的步伐,踱步走到李善长面前,停下脚步,目光灼灼地紧紧盯着他,眼神中带着审视与质问。“李大人,你说改革扰乱朝纲,动摇国本,可有证据?”朱标的质问如同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直刺李善长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