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算真登陆吧,人都没站在月球上。”
“哈哈,这样大的脚印还不算吗?”
“不过刚驾驶员哥哥的话也太搞笑了。哈哈”
就在广大网友们热火朝天地留言讨论之际,扎古已然迅速且高效地完成了 1 号点周边的数据采集以及实验样品的获取工作。此刻,这两台的扎古,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一路行进到了一处的溶洞入口旁。
与此同时,03 的驾驶员神情专注、操作娴熟地再次通过无线电向 05 舰汇报最新情况:“05 舰,这里是 03 号扎古。经过一番有序的作业,我们已顺利完成地面采集和勘察任务,接下来将正式启动对该溶洞结构的详细勘察工作,请指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位于 05 舰主控室内的宫明握着话筒回应道:“好的,05 舰收到并完全明白你们的进展。在此期间,务必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确保自身安全万无一失。”
几乎就在宫明话音落下的瞬间,只见那两台扎古犹如被点燃的火箭一般,其背后的背包猛然间喷发出熊熊燃烧的炎黄色烈焰,强大的推力使得它们轻盈地飞离月球表面,并以一种令人惊叹的精准度稳稳当当地悬停在了那个巨大溶洞口的正中央上方位置。
抬眼望去,这个溶洞口简直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它的直径竟然达到了惊人的 800 米左右,仿佛一张能够吞噬一切的巨口;而通过先进的探测卫星进一步探测发现,洞内深度更是深不可测,大约有着足足 200 米之多。如此规模宏大的洞穴内部空间,据初步估算恐怕将近 10 万平方米,这无疑给后续的勘察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当那两台全副武装的扎古准备就绪之后,它们便以一种沉稳而缓慢的姿态向着深邃的溶洞徐徐下降。与此同时,扎古头部上方那盏散发着强烈光芒的高功率探照灯瞬间点亮,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划破了黑暗的帷幕。这明亮的光线与扎古机体自带的先进红外夜视扫描系统相互配合,开始对整个溶洞展开全面而细致地扫描工作。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仅仅没过多久,这两台扎古已然成功下降至深不见底且一片漆黑的溶洞底部。
到达目的地后的它们展现出高度的默契与协作精神,其中一台迅速调整位置并开启自身其他照明设备,将周围区域照射得宛如白昼一般;另一台则立即启动环境资源采集装置,有条不紊地收集着溶洞内各种珍贵的样本和数据信息。
当所有的采集任务顺利完成之后,这两台扎古又紧密合作起来,它们前后呼应、互为依靠,小心翼翼地开始向前探索这溶洞。一路上,它们穿越了崎岖不平的岩浆形成的通道,跨过了干枯的地下河遗迹。
大约经过整整半个小时的探索历程,一直在05舰上密切关注进展情况的宫明等人终于获取到了足够多且详尽准确的数据资料。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指示这两台出色的扎古立刻执行返航操作。
就在返程途中,负责驾驶 04 号扎古的飞行员通过无线电频道发出一阵惊叹之声:“我的天啊!你们知道吗?这 1 号溶洞简直太庞大了吧!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内部居然如此平坦!”
听到这话,操控 03 号扎古的飞行员随即回应道:“这其实很正常啦,据我所知,这座 1 号溶洞应当是由以往剧烈的岩浆喷发所造就而成的,并非像其他普通溶洞那样是由于水流长期侵蚀流动才逐渐形成的,所以其内部地形相对来说会显得较为平坦一些。”
两人通过无线电愉快地交流着,一边驾驶扎古朝着 05 舰疾驰而去。与此同时,宫明等人争分夺秒地忙碌起来。他们迅速将刚刚采集到的数据,导入到鸿蒙系统当中。
系统马上高效运转起来,开始对这些数据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并逐步构建起精确的模型。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当建模工作大功告成之际,文燕面带喜色地转向宫明,开口说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 号地点无疑是个相当出色的选择呢!刚刚我们完成了 2 号的数据建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过仔细分析发现,2 号附近溶洞的结构存在较大风险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我认为 2 号点恐怕不得不被舍弃掉了。”
听完文燕这番话,宫明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她的观点,接着回应道:“看起来事实的确如此。不过别担心,咱们不是还有另外两个登陆点等待探测嘛,等全部探测完毕之后再做进一步商讨也不迟。”
就在宫明话音刚落之时,一旁的马苏突然插话进来,提议道:“既然如此,那要不干脆今天把所有的登陆点都探测完得了?”
面对这一建议,宫明却轻轻摇了摇头,解释道:“现在时间可不早啦,差不多都快 7 点了。如果真要把剩下的两个登陆点全部探测完成,保守估计至少也要忙活到凌晨 2 点左右。这样一来,对于负责驾驶的工作人员而言,工作强度实在太大了。长时间高强度作业很容易导致疲劳和失误,为了确保安全和任务质量,我觉得还是不要这么着急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