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着像

在人类思维的广袤天地中,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对灵感的产生存在误解,认为灵感是毫无征兆、突然在某一刻闪现出来的,如同夜空中刹那划过的流星,神秘而又难以捉摸。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其背后蕴藏着复杂而精妙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人的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是五座永不关闭的信息采集站,时刻不停地运作着,接收着其器官所能触及到的海量信息。

无论是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触感,还是街头巷尾传来的嘈杂人声,亦或是花朵绽放时散发的馥郁芬芳,这些来自外界的形形色色的信息,都会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感知系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是,最终能够呈递给灵(此处可理解为思维的核心驱动力,类似于灵在思维层面的作用)以供思考的信息,实则是经过了大脑这一精密 “过滤器” 层层筛选过后的产物。

仔细审视思考这一行为,到现在,不知有没有人类能敏锐地察觉到,思考其实是需要前置条件的。

打个比方,如果把灵比作电脑的 CPU,那么毋庸置疑,要想让这颗 “思维的芯片” 发挥作用,就如同电脑需要通电一样,是需要某种能量支撑的。

同时,这种支撑思考的 “能量”,就像电不可能一直毫无缘由地停留在 CPU 中一样,一旦拔掉插头,电流就会瞬间中断,CPU 也将陷入停止工作的状态。

对于人类而言,人若想借助灵去深入思考,就必须要为其灌输一段记忆,或者说是一段认知。

然而,灵具有极难改变的特质,这就导致刚刚灌输进去的这段认知,会如同沙滩上的字迹,在海浪的不断冲刷下,很快就被消除得无影无踪。

也正因如此,当人们长时间思考,不断地向灵输送新的认知又不断看着其消逝,便会感觉疲惫不堪,仿佛身体的能量被源源不断地抽离。

从这个层面来讲,灵所获得的思考信息条件并非是完整无缺、持续稳定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且容易消逝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大脑在筛选掉那些认为当下不需要的其他信息时,并非是简单粗暴地将其遗弃,任其消失在记忆的长河中。

实际上,大脑是一位尽职的档案管理员,将这些信息小心翼翼地储存在大脑深部的某个角落。

在那里,这些被暂时搁置的信息如同沉睡的种子,静静地等待着合适的时机。

而当某一刻,人所思考的问题与这些沉睡的信息产生了奇妙的契合,就如同阳光、水分和土壤同时具备,唤醒了沉睡的种子,这些信息便会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一下子 “蹦” 出来,闯入我们的意识之中。

而这,便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梦寐以求的灵感。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大脑与灵在漫长的信息交互与处理过程中,孕育出的奇妙结晶,是过往所有感知与思考的厚积薄发 。

而此刻,陈十一整个人完全沉浸在对 “我为什么是我” 这个深邃问题的思索漩涡之中。

他的眼神游离,虽目光落在眼前的桌子上,却穿透了现实,聚焦于内心深处那片充满困惑与探寻的精神世界。

他的思绪如脱缰的野马,在意识的旷野中肆意驰骋,根本无暇关注自己手中正在进行的擦桌子动作。

然而,奇妙的是,尽管他的主观意识缺席了擦桌子的过程,但桌子被擦干净这一客观事件,却悄无声息地以视觉为主导,如同一条隐秘的溪流,潺潺流入大脑之中,被大脑精准地收入信息库。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充满禅意的话语,毫无征兆地在陈十一的脑海中横亘而出,瞬间照亮了他混沌的思维。

刹那间,一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他的内心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轻轻触动,紧接着,一个全新的认知如同破土而出的新芽,在他的心中迅速生长。

‘我就是我!’

这个简单却又蕴含着无尽深意的答案,此刻在他的脑海中清晰而坚定地浮现。

他恍然大悟,原来喜怒哀乐,这些人类最常见的情绪,虽看似汹涌澎湃,主宰着人们的日常感受,但它们归根结底只是自己所产生的情绪波动罢了。

真正决定陈十一是陈十一的,并非这些转瞬即逝的情绪,而是从自己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一直绵延至今的所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