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设立一个专门展示科技成果、普及科技知识、激发全民科技热情的 ‘科技春晚’ 显得尤为必要。”
“举办科技春晚,有着诸多积极意义……”
接下来报道从集中展示科技成果、广泛普及科技知识、深度激发全民科技热情等方面描述了科技春晚的意义,然后又从社会环境、资源基础、传播条件等方面论证了举办科技春晚的可行性。
到了最后,报道又引用了总设计师之前的相关言论来加强说服力。
“回溯过往,1979 年 10 月 30 日,总设计师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郑重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一高瞻远瞩的论断,如同一座灯塔,为国家发展指明方向,奠定了 “两手抓” 中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实基调。”
“在今年年初的讲话中,总设计师再次着重强调相关理念,足见其对国家全面、协调发展的深刻思考与长远布局,而科技春晚这样一个大事件,在我看来正是对设计师整体布局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这篇报道刊载于《华国青年报》,秦奕在阅读完全文后,下意识留意了下记者署名,竟发现是曾为自己做过访谈的《鹏城特区报》记者常先。
秦奕不禁暗自感慨,常先作为科班出身的新闻学专业人士,确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总能在看似平常的事件中,精准挖掘出其背后蕴含的积极意义。
秦奕原本对春晚科技元素一事并未深入思索,经得常先这般条分缕析、层层论证,也由衷觉得,倘若真能打造一个类似春晚的科技春晚平台,无疑将极大地推动科技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进程,为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常先的这篇报道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