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随着网络规模增大,光用双绞线物理特性必然满足不了要求,长距离的传输需要用到光纤这种新材料。
光纤的出现是计算机网络传输介质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利用光的全反射现象,通过光导纤维来传输光信号,实现了更高的带宽,目前这种材料成本还比较高,传输过程中的性能也还有待提升。
不过去年年末江城那边建起来的长途电话通信网通信介质便是用的光纤,说明这种材料已经开始在长距离通信领域崭露头角,相信成本进一步降低之后,国内便会大范围铺开使用。
同时双绞线本身就一直在不断改进,现在是三类线,后面会出现四类线和五类线直到八类线,传输速率会从现在的 10Mbps 一直提升到后面的 40Gbps。
除了传输介质的改善,冗余设备的配置也可以保证网络在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快速恢复,不过这同样需要有设备软件的支持。
暂时秦奕在数据链路层上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但在上面的几层协议中,他便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了。
在现实世界里,信号传输要面临形形色色的难题,其中最为普遍的状况当属信号遭受干扰从而致使部分乃至整个信号的遗失。
当信号仅仅只是部分缺失时,这便要求秦奕必须在网络层面展开抗干扰方面的处置工作。
此时,数据接收方接收到的信号是错误的信号,他首先需要知道这个信号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便有了循环冗余校验等技术检测数据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帧时根据一定的算法计算出一个值,接收方收到数据帧后重新依据一样的算法计算出另外一个值,如果两个值不一样,则说明传输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而确认了出现错误之后,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是让发送方重新传输,但这显然会降低传输效率,第二种方式是接收方这里直接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前向纠错技术重新构建出正确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种方式只能处理一些比较简单的错误,其具体实现方式是发送方在发送的数据中添加额外的纠错码,接收方可以根据纠错码自动纠正部分错误,而不需要发送方重新发送数据。
数据接收方会利用前向纠错技术和循环冗余校验技术来验证单个数据帧内和多个数据帧之间出现的错误,现在网络之间带宽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可以用软件实现,但后续肯定需要将这些处理固化到硬件上提高处理速度。
鉴于当下网络之间的带宽规模相对有限,上述这些操作能够通过软件予以达成,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需要把此类处理流程固化至硬件之中以提升其处理速率。
而当信号完全缺失的情况发生,那么数据的接收方将会对信号已经缺失这件事一无所知,在此情形下,就需要由数据的传送方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情况并主动重新传输相关数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里所说的就是 TCP 协议当中各种可靠性机制所负责处理的问题范畴。
除去上述提到的有关信号丢失之类的问题以外,实际上还存在着诸如拥塞处理、抖动现象以及延迟等等为数众多的棘手问题,而所有这些都属于在后续不断演进的进程当中亟待解决的重要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