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谨站在殿中,看着一个个朝臣跳出来反对,心中暗自思索。皇帝的处境,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一个小小的任命,都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弹,可见这些年来,朝中各派势力已经盘根错节到了何种地步。
";陛下,";礼部侍郎陈景渊出列道,";臣以为,此事关系重大,还请收回成命。";
";是啊陛下,";户部郎中赵德清附和,";朝廷规制不可废,祖制不可改啊。";
一声声谏言,此起彼伏。表面上,他们是在维护朝廷规制,实则是在试探皇帝的底线。若是皇帝在这件事上退让,那么将来在其他事情上,这些人必然会变本加厉。
司空卢颂站在殿前,目光如刀般射向余谨。这位位居三公的重臣,显然已经将余谨视为眼中钉。
太师闻泽和尚书令皇甫南辰也都看了过来。三位朝中重臣的目光交织在余谨身上,带着审视,带着压迫,更带着一丝威胁。
但余谨神色不变,目光坦然,与三人对视。他知道,自己此刻的表现,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更关系到皇帝的威信。
若是在这种压力下退缩,那么皇帝重用他的初衷就会落空。皇帝需要的不是一个会屈服的臣子,而是一个能够帮他对抗这些势力的助手。
";诸位大人说得都有道理。";余谨忽然开口,声音不疾不徐,";朝廷规制确实不可废,但规制的本意是什么?是为了选拔贤能,而不是成为阻碍人才的绊脚石。";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大殿:";陛下用人,自有圣意。若是只因为我资历尚浅就反对,那么天下英才,何时才能为国效力?";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维护了皇帝的权威,又不失谦逊。众臣一时语塞,就连司空卢颂也皱起了眉头。
贾诩和诸葛亮在后方相视一笑。主公这一番话,不卑不亢,既显示了胆识,又不失分寸,当真令人佩服。
赵汝安坐在龙椅上,嘴角微微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