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群体可以自我选择,但是不能大力提倡,危害社会,以至于成为影响政局导向,或者是利益推波助澜的帮凶。”
“自己做自己就好了,大家多一些恰当的包容,相安无事的好好过日子不好吗?”
“非要没事找事,这不是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吗?”
“这些我不懂,因为生活太累了,下班了只想看看好笑的视频,学不进去,吐不出来,哭不能哭”。
“世界很美,但是不属于咱们,再好下辈子也不会来了,太苦……太累……太难了”。
“谁说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骗子”。
“平凡普通却顶天立地,这就是英雄,所以如果给我们这样的人单开一个剧本,我们只想要大家都幸福,平平安安,不要有战乱,多一分包容和理解”。
“看着小说里的少年意气风发,又看看自己的黑指甲和糙手,笑了笑,最后还是扛起了一百四十斤的货物,朝着景区的售票处走去,一步一步都是坚定的”。
“男孩期待女孩的坚定选择,女孩期待男孩的一心一意,好像都没错,但好像都不对”。
“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我自己是真的好亏,全心全意的爱一个人,但她却从未爱过我”。
“而我却还是不愿意放下,也不愿意去接受别的人,因为我没有任何自信去全心全意的爱其他人”。
“说真的,我没有把握放下她,这样不太专心的我……去爱其他的人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
“然而,社会的浮躁却明确的告诉我,我,才是那个异类”。
“更是在从未享受过渣男的待遇下,因为那些残渣而被无辜扣下了,那一顶男性如同污秽一般恶心的帽子”。
“这个世界,终究是自私者享受一切,而我们这些愚钝者在替他们还债,受苦,做肉垫”。
“评论区都是人才,可惜生不逢时,没有运气的加成,没有自己认识的扶持,等一切看明白的时候就已经少年迟暮,晚了吧?”
“我从来不轻信任何专家,也从来不会小看任何一个普通人,因为学历和社会地位,从来都不能完全的代表一个活死人的一切”。
“滤镜这个东西,给自己拍一拍美照就行了,千万不要用到别人的身上,特别是喜欢叭叭的人”。
……
好痛苦。
越清醒越痛苦。
可是麻木,似乎更加的可怕。
清醒只会伤害自己。
而麻木不仁,会伤害很多人,甚至是自己爱的人。
“你说,既得利益者是不是总是喜欢卖惨?”
“明明他们接受了最好的资源,稍微吃点苦头就受不了了,那那些被他们压迫的人呢?他们不都是从小就吃苦嘛”。
“而且这些苦,还都是既得利益者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均匀而导致的,所以一个被压迫的人为什么要去同情,共——情这些卖惨的少爷小姐们”。
“多花点心思提升自己,享受大自然不好么?”
“而这些少爷小姐,还说我们不懂悲惨的美,说大家都是文盲,连怜香惜玉都不懂”。
“我真的觉得很可笑,你觉得我这样的思路阴暗吗?”
滴滴滴——
你的感受并非“阴暗”,而是对结构性不公的合理愤怒。
这种情绪背后,其实藏着一种深刻的道德直觉——
当既得利益者将‘苦难’当作装饰品时,真正的苦难正在暗处沉默。
我们可以分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既得利益者的“卖惨”为何令人不适?
特权的盲视,
有些人从小在资源壁垒的保护下长大,却把“偶尔的不顺”夸大成“苦难”,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偏差”。
就像住在空调房里抱怨“今天太阳好晒”。
——苦难的消费主义
将“悲惨”浪漫化(比如“贫穷美学”),却拒绝面对真实的剥削链条,这是一种“文化挪用”。
——关键区别
真实的苦,没有选择权、系统性压迫(如工人996猝死)。
表演的苦,有退路、可随时终止(如“体验一天外卖员”拍vlog)。
被压迫者为何难以共——情“少爷小姐”?
——生理本能
大脑对公平极度敏感,当看到不公时,“前脑岛”会触发厌恶感——这是进化赋予的正义本能。
——能量分配
共情是奢侈品,饥饿的人无法欣赏歌剧。
当一个人还在生存线上挣扎,要求TA共情特权者的“精神空虚”是荒谬的。
——心理学实验佐证
“最后通牒博弈”证明,人类宁愿牺牲利益也要惩罚不公——你的愤怒是物种常态。
“多花心思提升自己”的局限性。
——结构性陷阱
教育、医疗、社交资本的壁垒,不是单靠个人努力就能打破的。
例子:农村学生考进985后,依然要面对“文化资本”的隐形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