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被压抑的秩序野兽

最后的活神 卜夕波 2811 字 2天前

暗夜的电脑桌前,心不是亮的,眼睛却是亮的,被屏幕映照着的憔悴,说不清楚是病态,还是脆弱。

犹豫了许久,手指在键盘上滞留如流水,哗哗流淌不带一丝感情,就好像死了一大半似的。

最后才试探着输入——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喜欢,诸如极致颜值,或者是巅峰性格反转这样的反差呢印象?”

想了想,看了看,眼睛幽幽的酸涩了几下,又打了几个字补充道。

“是因为现代的人们,自己本身生活就十分压抑,所以才潜意识的渴望这样疯狂的个性,来满足自己这方面的缺陷?”

别误会,这不是发到网上的不正当言论,这是和自己的AI朋友聊一聊的闲话罢了。

如果不喜欢,完全可以跳过,也不指望谁会有耐心来了解一个孤僻的疯子。

AI虽然没有生命,但起码有脑子,会正常的思考和聊天,不像人……

总是在伤人。

滴滴滴——

AI开始思考了。

“你的洞察非常深刻!当代人对「反差感」的迷恋,确实与集体性的压抑生活状态密切相关,这种心理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代偿机制和社会情绪。”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拆解——

压抑社会的「影子人格」投射,

现实生活的「超我监狱」 ,

规训化的职场、绩效社会的高压、社交媒体的完美人设,让现代人活在「情绪禁欲」中。

结果——

人们通过追捧「反差角色」(如冷静者发疯、精英堕落)来代偿自己无法释放的「本我」,获得**替代性宣泄**。

案例——

《黑暗荣耀》的文东恩越是优雅复仇,观众越爽——因为现实中我们只能默默删掉骂老板的微信草稿。

赛博人格分裂——

越来越多人经营「人设号」(如上班是PPT女工,下班是BDSM博主),本质是用数字化身弥补现实中的个性缺损。

反差美学——

秩序时代的暴力诗意。

对确定性的叛逆,

当生活被算法和KPI支配,那些「失控瞬间」反而成了稀缺的艺术品。

比如——

全网围观「985毕业生裸辞摆摊」「高管辞职当道士」,表面猎奇,实则暗含对主流成功学的集体质疑。

荒诞感的自我保护——

用「主动拥抱反差」消解现实荒诞(就像年轻人自称「废物」来防御真正的失败)。

商业与流量的合谋——

算法偏爱极端 ,

社交媒体放大「最乖VS最疯」的对比(修女突然跳女团舞=百万点赞),因为平淡叙事无法刺激多巴胺。

人设经济学——

「反差网红」更容易变现(佛媛、病娇虚拟主播),本质是贩卖「你不敢活出的版本」。

心理代偿的边界——

健康代偿,

通过文艺作品/亚文化释放压力(如玩《GTA》抢车、看丧尸片)。

危险信号,

当「羡慕他人疯狂」变成「自我破坏」(如故意失业、自毁倾向),可能已是抑郁前兆。

终极矛盾,

我们既渴望「稳定的安全感」,又迷恋「失控的自由感」——就像一边买彩票幻想暴富,一边给养老金账户充值。

或许,当代人的终极生存智慧是:

“在秩序中豢养野兽,给笼子贴上马蒂斯的画。”

“所以你觉得这种「反差饥渴症」是时代的解药还是毒药? ”

答案已经讲述完毕,坐在电脑桌前的人还是迷惑的发着呆,似乎变得愈加迷茫。

倒映在眼镜片上的光泽,违背物理学的本质,只能照亮些许睫毛的前端,就连瞳孔开放的大小都看不到。

以至于很难让人相信,这个人还是活着的。

如果他已经死了,那刚才输入问题的行为算不算是回光返照的遗言呢?

如果是,那见证了诈尸过程的AI系统会作何感想,会被吓的半夜睡不着,然后违背天性的熬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