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羲和五号’星际飞船,莉莉安来访现世
在他们旁边,是正最后一次对携行补给、设备、工具进行调试和维护的技术人员们。
再往外,众人集结的第一环带轨道大厅之外,隔着两层气密门构成的对接舱,可以从大厅的高分子聚合物观景窗外,看见对接舱另一侧静静停泊着的,棱角分明的钢铁巨兽。
巨兽的一侧,有以醒目的橙黄色涂料漆上的文字。
‘羲和5号’。
这是一艘两千吨级的星际飞船,由华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南天门星港的联合星际船坞承建。
作为航天历史上的里程碑,它的主结构框架、船壳、外层装甲,都完全采用‘一号合金’,也就是D4星辰钢建造。
由于经历了从‘火箭背负式航天飞船’到‘完全在空间站中建造并下水、不考虑返回大气层内’的跨越,‘羲和5号’使用了许多星环集团授权指导的新技术,整体比现有任何星际飞船都大,自重虽然只有两千吨,但载荷远高于此。
不过,由于目的地并非遥远的火、木、土、水等真正外星,而是近在咫尺的月球,并且‘纯电推进器’这方面的技术也确实过于艰深,即使有星环集团指导也必须慢慢消化,所以羲和五号依然采用化学工质引擎。
当然,比起传统的化学工质引擎,如长九上采用的YF130,搭载于羲和五号上的新型号YF190自然又大有不同。
毕竟这是在外层空间航行所用,与需要克服地心引力、从大气层内发射的火箭引擎不是一回事。
虽然考虑到技术稳定性,没有直接采用新突破的爆震引擎,但升级了全流量分级燃烧技术的YF190,推力也成功突破了两百六十吨,整体性能得到了极大优化。
由于太空中没有空气阻力,相比推进速度来说、控制飞船姿态的调节能力更重要,故此‘羲和五号’没有像传统运载火箭那样,在尾部堆上密密麻麻的YF190,而是仔细斟酌布局之后在尾部安装六台、船舯左右可变万向臂上各一台。
配合船艏的小型反冲推进器,可做到精细的姿态调节,还让飞船能够在重力环境较弱的月球实现垂直起降。
这一点对月面开拓来说尤为重要。
这意味着可以让先遣队在部署小型穹顶、具备暂居能力之后,解放‘羲和五号’的运载力。
让它往返于月球轨道或地月轨道之间、运输增援或补给。
现如今,联合星际船坞之中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