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青禾的手指在泛黄的纸页上颤抖。台灯昏黄的光晕里,钢笔字洇开的墨迹像凝固的血珠。祖母清秀的日文记述正在纸页上流淌,突然被阴影覆盖——老管家陈伯佝偻的身影立在门边,布满老年斑的手掌按在紫檀木镇纸上。
“小少爷在看夫人的日记啊。“陈伯的吴侬软语裹着窗外雨声,“这册子老爷子找了好些年......“
青禾后颈一凉,日记里滑落的照片飘到膝头。1956年穿将校呢的祖母身旁站着面容清癯的年轻人,竟与姑妈书房里那张1938年的宋雨村烈士遗照有七分相似。
“这是段安国同志,1956年调到夫人身边的警卫参谋。“陈伯枯枝般的手指抚过照片,“朝鲜战场下来的烈士遗孤,夫人总说在他身上......“老人喉结突然滚动,“看见故人影子。“
青禾指尖猛地一颤,照片边缘在膝头割出红痕。陈伯浑浊的瞳孔泛起异光:“五六年台风天,刘司令在码头抗灾,回头就看见段参谋撑着油纸伞,半幅军装都淋透了罩在夫人肩上。“
琉璃镇纸突然被重重一拍,惊得窗外芭蕉叶雨珠簌簌滚落。青禾这才发现镇纸纹路里蜿蜒的暗红并非琉璃花纹,而是干涸的血迹。
“老爷子摔了望远镜,镜片扎进掌心都不觉疼。“陈伯突然挺直佝偻的背,用山东口音模仿刘司令暴喝:“查那个小白脸!查他三代!“旋即又坍缩回吴语:“可段参谋档案清白得很——父亲段志勇是四野老兵,平津战役牺牲的。“
青禾攥紧照片边缘,指节泛白。窗外惊雷炸响,玻璃上投下扭曲的树影,恰似当年伞骨的倒影。陈伯的声音在雨声间隙里,愈发沙哑:“夫人心里明白,老爷这猜忌一旦起了,就没个完。为了护住段同志,她找了个由头,托人把段同志调到了军分区。”
老人枯瘦的手指,突然痉挛般抓住琉璃镇纸,指节泛白。“段同志调去军分区那天,夫人把思语小姐生父生前一直用的钢笔,别在他胸前。”陈伯喉间发出古怪的咕哝声,“段同志红着眼,欲言又止。他才二十岁,哪能明白,活人永远争不过死人。”
窗外一道闪电划过,照亮老管家沟壑纵横的脸。青禾这才发现,老人左耳缺了一小块耳垂,疤痕像是被什么利器削去的。
“后来,也不知是巧合,还是有人故意安排。新来的高警卫员一报到,所有人都惊住了。”陈伯的指甲抠进镇纸的血纹,“这孩子眉眼有七八分像段同志,连翻文件的习惯都一样,活脱脱像夫人记忆里早已经牺牲的亡夫。夫人当场就失了态,要知道,夫人向来喜怒不形于色。”
雨点噼里啪啦地敲打窗棂,陈伯突然剧烈咳嗽起来,痰液里带着铁锈味:“段同志到了军分区,憋着一股劲,没几年就升到了政委。后来响应号召去地方支左,在当地一所学校,遇见了一个女学生。第一眼看到那姑娘,段同志整个人都愣在原地。旁人都说,这女学生……咳咳……和夫人有七八分相似。后来,他就娶了那女学生。”
雨势越来越急,檐角铜铃在风中乱撞。陈伯的声音忽然压低,像在讲述什么禁忌之事:“谁能想到,1965年,他带着军管会杀回大院,段政委突然检举夫人里通外国。信里字字句句,都揪着夫人当年留日的过往。”青禾浑身一震,眼中满是震惊。
突然一道闪电劈亮走廊,青禾在刹那的惨白中,看见陈伯松弛的眼皮下,渗出浑浊的泪:“当时老爷已经被隔离审查了,可听说这事之后,还是暴跳如雷,立马打了报告和夫人离婚。离婚后没多久,老爷结束审查,不仅调到西南军区,还升了职,军衔也更高了。夫人这边,离婚报告批下来那天,吞了整瓶阿米妥钠,好在审查人员发现及时,把她送去了医院。”
老管家喉间的痰音,突然变成尖锐的嗤笑,缺角的耳垂在闪电中泛着青紫:“可谁又能想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脚刚走,老爷就托人往五七干校捎了盒杏仁糖。听说夫人年轻时就爱吃甜,刚结婚那会,老爷一有空就去上海给她买霞飞路的杏仁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