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父爱如山(求月票)

回到澄迈的当天中午。

李景让立刻着手处理案牍。

结果发现,陈家正法不到两日,文书工作已经完成了大半。

李景让看向身旁的青年,难以置信道:

“老夫为官多年,还从未见过如此高效的办案。”

黄举天当然不能透露有几十个义子帮忙,只轻描淡写地将援手身份,安在了郑翊和他父亲头上。

李景让依然惊讶。

即便三个人处理,这速度也快得惊人。

‘想必是这竖子熬了通宵。’

他板起脸,语重心长地教导年轻人爱惜身体:

“汝年少有为,前程远大,何须为此等琐事殚精竭虑,损及根本?”

黄举天恭敬回答:

“先生为政务操劳,常奔波在外,学生不过略尽绵力,以期稍解先生之负担。”

李景让脸色缓和下来,同时也露出一丝纠结。

因为黄举天的话,恰恰点中了他的心事。

自上任澄迈县令以来,他将三分之二的时间,耗在了外联事务上。

不是奔波于琼州州府琼山县,便是往返于崖州州府舍城县,或是走访文昌、临高等邻县——

皆是为了治理瘴气。

至于为何要如此频繁的奔波?

在南下的途中,李景让曾对黄举天提过原因,无非是“消极怠政,急于调离”八字。

虽早知此理,但真正置身其中,这外联事务仍让李景让心力交瘁。

原因无他。

那些该在任上的县令,竟无一人安于职守——

不是在广州钻营门路,便是在某处海边垂钓,全然不顾民生疾苦。

更荒唐的是崖州刺史;

还未到年底便匆匆北上述职,临走前甚至放言“要么革职,要么病死,绝不回任”。

可见对于被贬谪的世家官僚而言,琼州岛有多苦。

如此情形,李景让又能如何?

偶尔运气好些,或能遇上邻县县丞;

可惜,他大多时候运气不佳。

只能拉着县尉与当地耆老议事,苦口婆心地讲解治瘴之策,才勉强将事务推行下去。

想到这里,李景让的心思早已不在案牍之上。

他轻叹一声,语气中带着深深的忧虑:

“治瘴之事,关乎百姓生死,同僚却无人尽心竭力。

“若非你我亲为,只怕这瘴气之患,终成无解。”

黄举天闻言,微微躬身,语气沉稳道:

“岭南官吏多视此为苦差,避之唯恐不及。

“若先生能为崖州刺史,才是真正的百姓之福。”

李景让笑着摇头。

他得罪了那么多同僚,即便因治瘴立功,若无上官举荐,程序上又怎么可能连升数级——

等等,不对劲。

李景让目光一凝,端起茶碗,佯装随口道:

“举天啊。”

“先生请说。”

“陈家乃一地豪绅,抄出的财物应该不少吧?”

“这……谷仓爆燃,陈家烧毁严重,只抢救出三百贯钱,均充入县仓。”

“只有三百贯?”

“另有田地、房产多处,需要另行折算。”

“给州府交了多少?”

“澄迈抄家,为何要给州府交钱?”

“你欲除陈家,王弘业答应派州兵支援,事后不投桃报李?”

“先生何出此言?可是在怀疑学生!”

“王弘业为人,老夫比你清楚。”

“唉……那学生只好实话实说了。”

“讲。”

“昨夜,他曾主动向我索贿一百五十贯,被我严词拒绝。”

“为何?”

“因为学生时刻谨记先生的教导:行事应秉持道义,走正道而行。”

李景让欣慰地点了点头,心中稍安。

他方才听黄举天提及,希望他升任崖州刺史,险些以为这心爱的弟子为了先生仕途,竟去向王弘业行贿。

以此等龌龊手段得来的官职,莫说刺史;

即便是宰相之位,他也绝不稀罕。

“若先生无其他教导,学生想带那帮新上任的衙役,到陈家废墟处做训话,不知可否?”

“为何跑那么远?”县衙不行么?

“顺便再搜查一番,看看有无地窖之类。”

李景让略一沉吟,便点头同意了。

黄举天恭敬地向先生行礼告别,迈着正直的四方步跨出大堂。

迎着阳光,他抬手擦了擦额头上并不存在的冷汗,暗想:

‘都说年老成精……我这白捡先生果然敏锐。看来日后行事,还需更加谨慎才是。’

想到待会儿要说的大事,黄举天脚步不由地沉重起来。

他唤来成亮,交代道:

“通知他们,即刻出城集合。还有,你……”

半个时辰后。

城外,紧邻陈家的一片空旷之地。

以黄举天为中心,百余人围坐于他身前——

创业初期,县城内并无合适的集会场所,众人只得露天议事。

黄举天环视众人,神色肃然,缓缓开口道:

“今日召集,我有三件事要说。”

他略作停顿,目光扫过每一张面孔;

见孩子们皆屏息凝神,才继续说道:

“其一,陈家已除,澄迈局势初定,但此非我等最终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