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藐我世家(求追读,超重要)

在春秀同意“入编”后,黄举天又询问,她是否了解林大娘子,及其家族的更多情报。

得到否定的答复后,他暂时搁置此事,吩咐几个义子护送春秀二人回家;

并趁夜色深沉,将陈延风与那拐子的尸体一并处理。

翌日清晨。

黄举天用早膳时,负责盯守的义子,回报了条重要消息:

郑翊两个时辰前已返回澄迈,但并未前来县衙复命,而是径直去了小佛塔。

“义父,不仅如此,接下来的半个时辰里,我亲眼目睹郑家一众族老陆续进入小佛塔,议事未出。”

黄举天心中了然。

前日,他命郑家人南下振州、万安州,抓捕陈氏一族的其他成员。

想必郑翊是从陈家相关人员口中,得知了他在长安的大致情况——

一个没有政治背景的贬谪状元郎;

故而提前返回,与郑家人集体商讨对策。

成亮略带担忧地道:

“阿郎,郑家人会不会反水?”

黄举天并未放下手中的碗。

他慢悠悠地喝完了粥,语气平静地答道:

“不会。”

成亮仍有些不安,追问道:

“可阿郎之前不是说,郑翊幻想年后与您一同前往长安,共成大事吗?

“眼下他已得知,长安之行无望,若是觉得阿郎有意欺瞒他……”

黄举天放下碗,神色淡然:

“我确实有所引导,但并未欺骗他。

“长安,终有一日是要去的。

“大事,也必定会在长安成就。”

说完,他起身去添粥,顺便为几个等候的义子也盛了几碗,继续道:

“如今,郑家已是骑虎难下。

“他们倾全族之力助我铲除陈家,早已没有回头路。

“放眼崖州乃至整个海岛,未来能庇护他们的,唯有立下治瘴大功的我和先生。

“郑家今早的议事不会持续太久。

“说不定午膳还未备好,郑翊就来了。”

听了这番话,成亮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他虽然去了趟长安,增长了不少见识,但跟在阿郎身边才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这时,黄举天端来两碗热粥。

成亮正欲起身双手接过,黄举天却轻轻按住他的肩膀:

“更何况,我还为郑家准备了一份补偿,一份默契。”

成亮心中疑惑。

补偿他大概能猜到,无非是从陈家缴获的战利品。

可什么样的默契,才能让郑家继续且坚定地支持阿郎呢?

黄举天看出了他的疑惑,笑着说道:

“吃完之后去我房里,找件好衣服换上。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给郑家的默契。”

“啊?”

成亮一时没反应过来。

但他向来听从黄举天的命令,立刻去换了身行头。

果然,如黄举天所料,午时未至,郑翊与其父郑汪轮,便骑马来到了县衙。

黄举天并未立即接见,而是让他们在大堂外等候,自己则继续与澄迈的地方耆老们交谈。

这些耆老在听闻陈家覆灭的消息后,既感到宽慰,又有些惶恐;

因此特地前来询问黄县丞,究竟发生了何事。

黄举天安抚道:

“陈家煽动民乱冲击县衙在后,触犯多条大唐律令在前,故而落得如此下场。

“至于诸位,只要安心配合县衙的工作,便无需有任何担忧。”

待耆老们道谢而出,刘谷泡好了新茶,黄举天才将郑翊父子请入。

郑汪轮年过四十,多年科举生涯,让他对“状元”二字有着近乎执着的仰慕。

此刻,他望见主座上的黄举天,剑眉星目,俊朗非凡;

只觉得世上,没有比这更符合他对状元想象的人物了;

一时竟有些失神,连话都忘了说。

“咳。”

郑翊掩嘴轻咳,心中无奈。

离家前,父子二人明明商量好了:

先诉苦,再索赔,最后再考虑是否投诚。

可父亲这一出神,计划全乱了。

郑汪轮被儿子的咳嗽声惊醒,连忙收敛心神,整了整衣冠,拱手作揖,恭敬却不失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