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权衡之道

第 192章 权衡之道

公元前349年(孝公十三年),秦国军威大振,内政稳固,变法成效显着。这一年春,秦军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收复失地,进一步扩大了秦国的疆域和影响力。

连日军报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秦孝公嬴渠梁龙颜大悦,连日设宴庆功,朝野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与此同时,外交联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梓萱公主和楚国嬿筠姑娘相继入宫,为秦国的外交局势增添了新的筹码。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魏舒的宫殿内,形成斑驳的光影。魏舒伏案而坐,正专注于查看秦宫账本。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初入秦宫的少女,十三年的宫廷生活赋予了她独特的智慧与韬略。作为秦孝公最信任的妃子之一,她不仅掌管后宫事务,还参与国家政事,成为商鞅变法的坚定支持者。

";夫人。";身旁的宫女匆匆入内,轻声禀报,";听闻大王新迎了一位梓萱公主和楚国的嬿筠姑娘入宫,此刻正陪着她们在御花园漫步,赏赐不断,热闹得很。";

魏舒手中的笔微微一顿,目光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旋即恢复镇定。她轻轻放下笔,仪态优雅地起身,语气平和地吩咐道:";去取我那套珍藏的蓝田玉首饰,随我去瞧瞧。";

宫女领命而去,不一会儿捧着精美的首饰盒回来。魏舒对着铜镜整理了一下衣冠,戴上那套闻名遐迩的蓝田玉首饰。玉光流转,更衬得她雍容华贵。

行至御花园外,远远便听见欢声笑语。转过回廊,只见嬴渠梁正与两位新人相谈甚欢。梓萱公主约莫十七八岁,面若桃花,气质高贵;楚国嬿筠则更为婉约,眉眼如画,举止优雅。两人皆是各国选出的佳丽,容貌出众。

";臣妾参见大王。";魏舒缓步上前,行礼道。

嬴渠梁见是魏舒,立刻笑道:";爱妃来得正好,这两位是新入宫的梓萱和嬿筠,你们认识一下。";

魏舒微笑着向两人点头致意:";久闻二位才貌双全,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是寡人珍藏的蓝田玉首饰,今日特来相赠,聊表心意。";

梓萱和嬿筠显然没想到初次见面便收到如此贵重的礼物,连忙起身谢恩。梓萱直率道:";多谢夫人厚赐,传闻夫人不仅仪态超群,更是聪明过人,今日一见,果真如此。";

嬿筠则更为含蓄:";夫人赏赐之物,臣妾不敢轻受。只是初入秦宫,尚需夫人多加指点。";

魏舒轻抚嬿筠的手,柔声道:";无需多礼。咱们同在秦宫,便是一家人。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尽管来问我。";

嬴渠梁见三人相处融洽,甚是欣慰:";后宫和睦,国家才能安定。爱妃一向懂事,能帮朕照顾好梓萱和嬿筠,朕很是感激。";

魏舒微微一笑:";这是臣妾分内之事。";

正说话间,太子赢驷匆匆而来:";父王,商君求见,说是有要事相商。";

嬴渠梁神色一凛:";可是西山战事有变?";

赢驷摇头:";非也。是关于变法推进的事宜。";

嬴渠梁略作思考,对几位妃子道:";你们先行游赏,朕去见商君。";说罢,便随赢驷离去。

***

咸阳宫正殿内,商鞅正在等候。见嬴渠梁到来,他立即起身行礼:";臣见过陛下、太子殿下。";

嬴渠梁问道:";商君深夜求见,可是有什么紧急事务?";

商鞅表情严肃:";陛下,西山之战虽胜,但臣发现一个严重问题。我军伤亡虽少,但战后军中暗流涌动,似有不满。";

嬴渠梁皱眉:";军中不满?不应该啊。此战大胜,军功赏赐也很丰厚。";

商鞅解释道:";正是赏赐问题。经查,军功认定上出现偏差。有些将领虽然战功卓着,但因出身寒微,爵位提升有限;而有些出身名门的将领,功劳平平,却获得了过高奖赏。";

赢驷立刻明白了问题所在:";军功爵制虽已推行多年,但在执行上还有偏差。这与变法初衷相悖。";

商鞅点头:";正是如此。变法十三年,很多旧制已经改变,但人心习俗难改。若不及时纠正,将危及军心。";

嬴渠梁沉思片刻:";商君有何良策?";

商鞅提议:";臣建议重新审核此次战功,严格按军功标准评定,不论出身。同时,公开表彰几位出身寒微但战功卓着的将领,以正视听。";

赢驷补充道:";还应对那些徇私舞弊的官员严惩,以儆效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嬴渠梁当即拍板:";就依商君和太子之见。太子负责组织人手,重审军功;商君督导全局,确保公平公正。";

商鞅又道:";臣还有一事奏报。变法深入后,各地民生大为改善,但农业发展仍有不足。臣建议在全国推广新式耕作工具和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嬴渠梁欣然同意:";此议甚好。农业乃国之根本,必须重视。着令农官立即着手此事。";

商鞅继续道:";最后一事,关乎《商君书》的推广。目前虽已在官员中广泛传播,但民间了解不多。臣建议在各县设立学堂,选拔聪明好学之人入学,系统学习变法理念,培养更多变法人才。";

赢驷眼前一亮:";商君此议极好!长远之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

嬴渠梁也赞同地点头:";准奏。由太子负责筹建学堂,选拔人才。商君可派心腹督导此事。";

商谈结束后,商鞅告退。赢驷留下,与父亲继续商议。

";父王,";赢驷神色凝重,";有一事儿臣一直想问。商君变法十三年,成效显着,但也树敌众多。若有一日商君遭遇不测,变法何以为继?";

嬴渠梁沉默片刻:";你担忧的问题,朕也常思考。商君对秦国功勋卓着,朕自会全力保护。但变法已深入国家根基,即便没有商君,也会继续前行。这也是为何朕支持编纂《商君书》,设立学堂,就是要让变法理念广泛传播,成为国家根本大法。";

赢驷点头:";父王远见。儿臣定当全力支持变法,确保其成果不被动摇。";

嬴渠梁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朕相信你能做到。朕年事已高,不久的将来,秦国将由你来掌舵。希望你能继承商君遗志,将秦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赢驷郑重承诺:";儿臣必不负父王重托!";

***

次日清晨,商鞅府邸内,杜阳匆匆前来汇报:";大人,军功重审已经开始,太子亲自督导,务求公平公正。";

商鞅满意地点头:";太子做事,我很放心。你继续跟进,有情况随时汇报。";

杜阳又道:";还有一事。有传言称,部分旧族对变法越来越不满,尤其是学堂建设一事,他们担心会削弱家族对子弟的控制。";

商鞅冷笑一声:";他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学堂确实会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才,而非唯家族马首是瞻的工具。不过,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国家需要忠于法度、注重实绩的人才,而非依靠血统谋取私利的门阀子弟。";

杜阳忧心道:";大人,我担心他们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阻挠变法。";

商鞅神色平静:";变法之路,本就不平坦。只要方向正确,再大的阻力也能克服。况且,我们已赢得民心,培养了大批变法骨干,即便我有不测,变法也会继续前行。";

杜阳动容道:";大人高风亮节,令人敬佩。";

正谈话间,赵统匆匆而来:";大人,有个农民求见,说是发明了一种新型犁。";

商鞅眼前一亮:";快请进来!";

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农民被领了进来,手中捧着一个木制模型。他紧张地行礼后,小心翼翼地展示自己的发明:";大人,小民愚钝,只是觉得现在的犁翻土不够深,便试着改进了一下。这种新犁能翻更深的土,还省力气。";

商鞅仔细检查那个模型,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好!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小民叫李诚,是雍州北乡人。";农民受宠若惊地回答。

商鞅当即决定:";李诚,你的发明很有价值。我会安排工匠按照你的设计制造真正的犁具,在全国推广。作为奖励,赐你田地五十亩,铜币五百,并任命你为农事顾问,负责指导推广新犁具的使用。";

李诚喜出望外,连连叩头:";谢大人恩典!小民定当尽心尽力!";

商鞅扶起他:";无需多礼。秦国需要像你这样勤劳智慧的农民。去吧,杜阳会安排你的住处和工作。";

李诚离开后,商鞅对杜阳和赵统说:";此事要大力宣扬。一方面推广新式农具,提高产量;另一方面树立榜样,鼓励百姓创新改进。";

赵统称赞道:";大人远见。此举不仅能提高农业产量,还能进一步赢得民心。";

商鞅点头:";变法不仅是改制度,更要改变民众思想。让他们知道,在秦国,不论出身,只要勤劳智慧,就能得到认可和奖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与此同时,魏舒寝宫内,她正与心腹宫女兰儿低声交谈。

";夫人,您真的要送那套蓝田玉首饰给那两位新人?那可是大王亲自赏赐给您的珍品啊!";兰儿不解地问。

魏舒轻抚手中的玉镯,微笑道:";正因为珍贵,才能显示我的诚意。后宫之中,争宠夺利从来不是明智之举。与其处处提防,不如以诚相待,化敌为友。";

兰儿仍有疑虑:";可是,那嬿筠看起来心机颇深,恐怕不好对付。";

魏舒淡然道:";越是这样,越要先下手为强。她初入秦宫,人生地不熟,正需要倚靠。若我能成为她的靠山,自然能赢得她的忠诚。";

兰儿恍然大悟:";夫人远谋。那梓萱公主呢?";

";梓萱性格直率,心思简单,更容易相处。";魏舒分析道,";况且,我在秦宫多年,已享尽荣华富贵。如今我所求的,不是独占宠爱,而是巩固地位,为赢驷铺路。";

兰儿低声道:";夫人是担心太子之位有变?";

魏舒眼神深邃:";多一分准备,少一分忧虑。商君变法十三年,成效显着,但也暗流涌动。赢驷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若他继位,变法便能长久推行;若有闪失......";

她话未说完,外面传来通报:";太子殿下求见。";

魏舒立即整理衣冠:";快请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