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睢阳那战火纷飞、饿殍遍野的绝境中,张巡的爱妾,一位柔弱却坚毅的女子,毅然决然地舍身赴义。她以自己的生命,为守城将士延续希望。与此同时,三万多百姓怀着对家国的赤诚,纷纷挺身而出,甘愿以血肉之躯化作军粮。他们的牺牲,是对忠诚与大义的极致诠释。千年之后,“睢阳血魂”的故事仍在传颂,张巡小妾与百姓的壮举,如不朽丰碑,被后人以“忠烈千秋祭”缅怀,他们的精神,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的深冬,大唐的天空仿佛被一块厚重的铅云所笼罩,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凛冽的寒风如同一头头凶猛的野兽,在长安的大街小巷中横冲直撞,发出阵阵凄厉的呼啸。唐肃宗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近乎凝固,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与忧虑。
吏部官员双手颤抖着,捧着一份长长的名单,那名单仿佛承载着千钧的重量。他的声音微微发颤,打破了朝堂上的死寂:“颜杲卿、张介然、许远、南霁云、雷万春、袁履谦……”每念出一个名字,都像是在诉说着一段血与泪交织的悲壮史诗,这些名字背后的英雄们,在安史之乱这场浩劫中,用生命扞卫着大唐的尊严与荣耀。
然而,当“张巡”二字从吏部官员口中吐出时,朝堂瞬间像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
“张巡?就是那个死守睢阳,竟让人相食的罪人?”一位年迈的官员气得浑身发抖,他那雪白的胡须如同风中的枯草,剧烈地抖动着。手中的笏板重重地拍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如此行径,简直是天理难容!与禽兽何异?怎能将他列入忠烈?他是大唐的耻辱!”
“此言差矣!”一位年轻的官员挺身而出,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他向前跨出一步,身姿挺拔,声音洪亮而激昂:“张巡守睢阳,那是守一城,扞天下!若无他拼死抵抗,江淮早落入叛军之手,大唐的半壁江山恐怕都已易主!他是大唐的功臣,是我们的英雄!”
两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激烈的争论声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在大殿中回荡,久久不散。唐肃宗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深邃的眼中满是纠结与思索。他的目光在群臣之间来回扫视,仿佛在探寻着一个正确的答案,又像是在权衡着什么。
时光的车轮缓缓倒转,回到天宝十四载(755年),河北大地被一片阴霾所笼罩,惊天的异动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打破了原本的宁静。安禄山,这个身兼三镇节度使的野心家,在范阳举兵叛乱,与史思明一同扯起叛旗,他们的野心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迅速蔓延。一时间,战火如汹涌的潮水,向着长安奔腾而去。
中原大地,在数十年的太平岁月中早已失去了对战争的警觉。面对叛军的来势汹汹,朝廷如同一个毫无防备的巨人,被打得措手不及。各地官吏如惊弓之鸟,纷纷望风而降,他们的懦弱与背叛,让大唐的防线千疮百孔。
谯郡太守杨万石,便是这众多叛臣中的一员。他还未见到叛军的影子,便迫不及待地向安禄山献上了自己的忠诚,成为了安禄山的走狗。真源县,这个受谯郡管辖的小县城,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暴的漩涡。杨万石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劝降政绩卓越、颇得民心的县令张巡。
张巡,这位盛唐进士出身的文官,本有着锦绣前程。他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一气呵成,出口成章,堪称盛世“学霸”。步入仕途后,他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等职,每到一处,皆以清正廉洁、政绩斐然着称。他所到之地,百姓安居乐业,市井繁荣,他的名字,在百姓口中传颂,如同那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人们的生活。亲友们都认为,他必将在治城兴邦的道路上名垂青史,成为大唐的栋梁之才。
然而,张巡为人志气极高,最厌恶与庸俗粗鄙之人为伍。他的内心如同一片纯净的净土,容不得半点污垢。在那个黑暗的官场中,他的正直与高洁显得格格不入,他的仕途,也因此陷入了停滞。有人好心劝他投靠权相杨国忠,谋个好前程,却被他断然拒绝:“一个官员需要攀附权贵才能升迁,这正是国家不正常的表现。我宁愿在这黑暗中独自坚守,也不愿同流合污。”
就这样,张巡来到了“土多豪猾”的真源县。这里,土豪劣绅横行霸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南金口,明府手”的谚语,便是百姓对“地头蛇”华南金的血泪控诉。华南金倚仗在衙门任职的关系,鱼肉百姓,无恶不作。他的爪牙遍布全县,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能有一位青天老爷来为他们主持公道。
张巡到任后的第一次升堂,便展现出了他的果敢与决绝。他端坐在公堂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堂下的众人。当华南金被带到堂前时,张巡猛地一拍惊堂木,那声音如同洪钟般响亮,震得整个公堂都微微颤抖:“华南金,你可知罪?”华南金心中一惊,但仍故作镇定,狡辩道:“大人,小人何罪之有?”张巡冷笑一声,将华南金的罪行一一列举,证据确凿,让他无从抵赖。最终,张巡一声令下,将华南金当众逮捕,绳之以法。百姓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那一刻,真源县的天空,仿佛重新洒满了阳光。在张巡的治理下,真源县的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他也成为了当地历史上治绩最好的“名宦”之一。
小主,
然而,命运的巨轮并未停下它的转动。安史之乱的风暴,无情地席卷而来。杨万石的劝降,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张巡的心。他怒发冲冠,眼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那火焰仿佛要将这世间的邪恶都烧成灰烬。他毅然率领本县吏民数千人,举起了反抗叛军的义旗。他站在城墙上,望着眼前的百姓,大声说道:“我们是大唐的子民,绝不能向叛军屈服!今日,我们要为了大唐,为了我们的家园,与叛军决一死战!”百姓们纷纷响应,他们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如同滚滚雷声,响彻云霄。
此时,雍丘县令令狐潮正准备投降叛军。百姓们愤怒不已,他们对令狐潮的背叛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怒。趁他出城迎接叛军之际,百姓们将城门紧闭,誓死抵抗。但雍丘群龙无首,百姓们急需一位能带领他们抗击叛军的领袖。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张巡。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二月,张巡带着坚定的信念,来到了雍丘。他与单父县尉贾贲所部一千余人会合,为了提振士气,他们先拿令狐潮的家属祭旗。那一天,天空阴沉,仿佛也在为这场战争而哀伤。张巡站在祭台前,神色庄重,他举起手中的宝剑,大声说道:“今日,我们以令狐潮家属之血,祭我大唐军旗!愿我将士们勇往直前,杀敌报国!”说完,手起剑落,鲜血四溅,溅在那面破旧的军旗上,仿佛为它注入了新的生命。随后,便开始日夜加紧修筑防御工事,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恶战。
令狐潮在叛军的支持下,实力大增。一个月后,他伙同叛军大将李怀仙、杨朝宗等,率领四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向雍丘。那一天,天空被乌云遮蔽,阳光无法穿透那厚重的云层。叛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如同一片片黑色的乌云,压向雍丘城。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贾贲不愿做缩头乌龟,他率领着士兵们出城御敌。他骑着一匹高大的战马,挥舞着手中的长枪,冲在最前面,大声喊道:“将士们,杀啊!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大唐!”然而,敌众我寡,贾贲不幸全军覆没。他的尸体被敌人践踏在脚下,鲜血染红了大地。
贾贲的死,如同一记重锤,砸在雍丘守军的心头。恐慌的情绪,在城中蔓延。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恐惧和绝望,他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但张巡,这位真正的英雄,并未自乱阵脚。他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的敌人,心中冷静地分析着局势。他知道,令狐潮曾主政过雍丘,必知城防弱点,而敌军精锐,必有轻我之心。要想凭借真源、雍丘两县有限的兵力取得胜利,必须化被动为主动。
他亲自挑选了一千名精锐士兵,分成五队,每队两百人。这些士兵,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冲散叛军的阵脚。他们如同五把锋利的匕首,准备刺向敌人的心脏。他们趁着叛军埋锅造饭的时机,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营。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火光冲天。叛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大乱。数万大军,竟在这一千人的冲击下,如潮水般溃退。他们丢盔弃甲,四处逃窜,留下了一地的尸体和武器。
此后,张巡与令狐潮之间爆发了大小三百余战。令狐潮屡战屡败,他的手下叛军锐气尽失,不得不主动后撤。然而,随着东都洛阳的陷落,封常青、高仙芝等宿将被唐玄宗冤杀,唐、燕对峙的形势愈发严峻。
安禄山的大军拿下了陈留郡,这里是河南节度使的驻地,战略意义重大。河南节度使的缺位,让张巡在雍丘、真源一带的抗击变得孤立无援。更为严峻的是,连通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正好穿过雍丘、宁陵、睢阳等地,直下江淮。守住雍、宁、睢三线,便能阻止叛军染指江南。那大运河,如同一条生命的纽带,连接着大唐的心脏与血脉,一旦被切断,大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