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宛平县疯狗乡烂菜堡的李木勺(四千字章)

杰才道:“善缘池又名许愿池。若诸位有何愿望,可将铜钱、碎银投入池中。定能心想事成。”

林十三将事先准备好的一荷包铜钱抓在手中,扔到了善缘池里面。

按张伯的说法,铜钱入水,池底的锦鲤会浮上来,朝着投币之人摇头摆尾,讨人开心。

然而左等右等,却不见池底的那群锦鲤有何动静。

林十三直言不讳:“杰才大师,我的管家二十年前曾来过善缘池。他当年往池中扔了铜钱,锦鲤可不是无动于衷的样子。”

“明说了吧。那时寺中是否有人专司负责驯化锦鲤?”

杰才颔首:“什么都逃不过林传奉的法眼。二十年前,寺中有个叫智缺的水头僧,专门负责照看善缘池的锦鲤。”

“此人的俗世家族世代贩卖金鱼、锦鲤。他懂得一套驯鱼秘法。”

“善缘池的锦鲤被智缺驯得颇通人性。可惜六年前他已还俗了。听说还成了家。”

林十三眼前一亮,连忙问:“你可知他如今家住哪里?俗名叫什么?”

杰才答:“此人俗世祖籍乃是宛平县,俗名和具体的住处我得查查他当初的度牒。请稍等片刻。”

杰才转身离去。

林十三看到了一丝希望。只要找到智缺,让他施展驯鱼秘法让水凤凰变温顺。那便可堵住朝中清流言官们的嘴。

孙越抱怨道:“那个智缺好好的和尚不当,还什么俗啊?他若在寺中就省了咱们的事了。”

林十三道:“想必他是赚够钱了,还俗娶妻生子过寻常人的日子。”

两刻之后,杰才去而复返。他拱手道:“四位老爷,贫僧已查清。智缺俗名李木勺。祖籍宛平县疯狗乡烂菜堡。”

“至于他如今住没住在祖籍,贫僧不知。”

林十三颔首:“多谢杰才大师。再会。”

杰才连忙道:“贫僧为四位老爷准备了一桌上好斋饭,还去隔壁馒头庵请了几位师妹陪饭.”

林十三却道:“大师的好意我们心领了。我有皇命在身,实在不能耽搁。斋饭下次再吃吧,下次一定。”

四人离开了慈云庵,骑着马一路狂奔向宛平县。

下晌,四人来到了宛平县衙。他们不知去疯狗乡烂菜堡的路,得求助于县衙派人引路。

宛平县的知县是严党里一个丸子辈儿的小人物。小阁老的义弟林传奉求他帮忙,知县怎敢怠慢?他立即派了十名衙役,领着他们前往烂菜堡。

烂菜堡是一个有七百多户的大村落。村口坐着两拨人。一拨儿老汉,围坐着吹牛皮、晒日头。

一拨儿老妪,围坐着择菜、嚼舌根。

林十三问一个老汉:“敢问老人家,贵地可有一个叫李木勺的?他以前当过和尚。”

老汉答:“你说李地主啊。咋能不晓得嘞?我们烂菜堡起码有三十人是他家的佃农。”

林十三惊讶:“地主?”

老汉答:“是啊。他是俺堡子里地最多的。家里有二百多亩好地呢。”

林十三从袖中掏出一枚碎银子,递给老汉:“可否给我们引路?”

老汉一辈子没见过几块银子,他如螳螂般敏捷的伸出手,接过碎银:“好好,小老儿带你们去。”

烂菜堡的东头有一座体面的瓦顶四合院。与周围的一堆茅草屋显得格格不入,如鹤立鸡群一般。

林十三敲了敲大门的门环。一个小孩开了门。

林十三问:“哥儿,李木勺是你什么人啊?可在家?”

小孩答:“那是我爹。在家呐。”

林十三领着众人进得院中。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端着一盆白面直愣愣的看着他们。

为办事方便,林十三和张伯、孙越、李高穿的都是便衣。十名衙役穿的则是官衣。

林十三问:“老兄可是慈云寺里的智缺师傅?”

男人听了这话,仿佛受了惊的兔子一般,扔下那盆白面就跑。明显是心虚。

可四合院就这么大。他能跑到哪里去?不多时便被衙役擒住。

林十三问:“你是智缺李木勺?”

男人答:“我是.不是。”

林十三皱眉:“到底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