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冯敬和的密函

养心殿,直房

换上了宽大、凉爽的袍服,端起小太监送上的冰饮子,轻轻的喝上两口,一股凉意由上而下穿过身子,通体舒畅的魏忠贤长嘘了一口浊气。

眯着眼,看了不远处依旧垂手而立的几个太监,魏忠贤张开双手手掌,轻轻的在脸上抹了抹。

“绍腾,启山。”冲着那几个太监,魏忠贤唤了一声。

“老公公,小的在!”两个中年太监立马抬头,迈着小碎步,快步走了过来。

“南边的税征得如何了?”魏忠贤口中的“南边”,指的是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

“回老公公话,据说当地的士子、士绅极度抵触,有些地方的士子、乡绅明里跑去孔庙哭诉,背地里还鼓动乡民闹事。”一个中年太监答道。

由于从万历朝开始,朝廷连年用兵,巨额的粮饷早已把大明整个家底都掏空,边关因缺粮缺饷,不时传出逃兵、“啸营”之事。待天启继位之后,此类事件愈发频繁。

苦于无钱可掏的窘境,魏忠贤于数月前,明里暗里的派出了由户部、宫内太监组成的征税使,前往南直隶等地,他要向江南富庶之地动刀。

由于历朝历代为了收买人心,几乎都对有功名在身的士子、官宦、豪门免征钱粮。这种手段的本意是好的,毕竟读书人才是整个社会的骨架,是王朝稳定的基石。

可是,一个王朝发展到后期,几乎都会一个通病,那就是土地大规模的兼并,所有土地都集中在王权、官宦、豪族手中,随着权贵阶级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朝廷所能征收到的税赋便越来越少。以至于,许多自耕农、小地主无奈之下,也把土地“寄名”在士子、士绅名下,以躲避各种税赋、徭役。

“嗯。”听完中年太监的话,魏忠贤不置可否的哼了一声,然后闭上眼,不再言语。

过了好一会儿,魏忠贤突然睁开眼,朝一旁一个年纪大一些的太监招了招手。

“老公公,有何事吩咐?”太监急忙凑到魏忠贤身边,俯下身子,小声问道。

“敬和要船之事,你办得如何?”魏忠贤轻声问道。

“回老公公,您交代的第二天,小的便与兵部几位托付了。日前,兵部传了话回来,已着令广东水师调拨了子母船六艘、车轮舸两艘、福船一艘,交予采珠使统辖。”太监倒是好记性,这些一辈子他都打不上交道的船名,包括数量,张口就报了出来。

“嗯,好!”魏忠贤轻轻的点了点头。

原来,半月前,魏忠贤收到冯敬和的密函,密函中,冯敬和言辞迫切的提出,由于倭寇、海贼,以及安南渔民的轮番袭扰,导致许多珠民不敢出海捕捞珍珠,即便偶尔冒险出去,所得珍珠、珊瑚、玳瑁等等也时常被劫掠。

身为采珠使的冯敬和,提出,希望魏忠贤能从水师调拨一些船只,交由他统辖,专门打击那些袭扰珠民的海贼、倭寇,以便珠民们能正常出海。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有之前的情份在,以冯敬和现在的身份,他所提之事,根本到不了魏忠贤耳中。可是,既然有了密函,魏忠贤也乐得还他一个小人情,况且,冯敬和要船的名义,也是为了更好的供应内廷所需之物。

“绍腾、启山!”魏忠贤的一声招呼,把原本两个以为没有自己什么事的中年太监吓了一激灵。

“老公公,小的在!”又是小碎步,两个太监赶了过来。

“你们明日从宫中挑些人手,即刻出发去南边给我把税银征上来!”魏忠贤面无表情的说道。

“喏!”两个太监赶忙应声。

“尔等出去,可便宜行事,至于怎么做,不用我教你们吧?”魏忠贤轻声说道。说完,嘴角不由得歪了歪,他倒要看看,那些士子们的头更硬,还是太监们手中的刀更利?